【原文】
邵陵太平佘氏族谱
世有非族而冐焉者塗人也,而兄弟呼之,可以谓之仁乎?世有本族而昧焉者一家也,而胡越视之,可以谓之孝乎?是故人道莫大于亲亲,亲亲莫大于收族,收族莫大于修谱。顾余尝谓谱之修也,有二难:其始迁也,何所自而来;其分派也,何所适而去。前之无所传,后之无所述。则族繁者或以散而乱族;寡者或以微而湮。自非仁孝之士!后先相续而明之,岂易为力哉?邵陵之有佘氏也,盛唐朝奉公由代州雁门徙焉。今所谓大佘田、小佘田、佘湖、佘山,皆公所憩息处也。雁门以前有三世评事公谱,今有残序可据。自一世朝奉公以后,代有闻人,至二十六世廷魁公,始有续谱,然工役草率!三十世湛园先生有志修明而未获就,今其子若孙声蜚黉宫,复能承先志而聚族谋之谱,遂以成。呜呼!是真可谓仁孝之士!后先相续,而明之者宜,其难而易也。余闻邵陵之著姓不一,而佘氏之来独久,且他省邑之以佘为氏者实鲜,而古南国之支独盛。徙于小东路之佘田者,一世朝奉公也;起家于太平者,则十世元珠公,为镇西元帅是也。(其)他如隶于铜陵、新郑各州者,皆分于上代者也,其(他)在粤西、闽地者,则自太平而分也。佘氏之谱成而先代之源流分合井然矣。而且规范以整,礼教以宣,世次详而先泽昭,则伯叔昆季,幼子童孙,讲让型仁,思明谊美。岁时伏腊,吉凶庆吊,歌行苇之章,协克家之占,然则谱之作也,岂细故哉?夫人孰不欲收其族,而亲其亲?佘氏诸世兄之善承先志也,可以感乎人心矣。帝命泰来两君从家叔锡五游。辛卯秋闱后来谒家叔时,余将北上卒卒,不获久其清谭。两君以其将修谱也,亦旋理南辕,今年秋谱工竣,两君见寄徵序于余。夫余之文,何足以为谱光?然以其为仁孝之举,遂不揣固陋,而为之说云。
峕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霞月上澣(上浣)之吉
乡进士吏部候选知县安成
年家眷世弟王崧葆拜撰
【译文】
邵陵太平佘氏族谱
世上有不是本族人却冒充为一家人,其实只是路人而已,却称兄道弟,这样可以认为是仁爱吗?
世上有本族人但却愚昧到,本是一家人却疏远了,当作路人一样看待,这样可以认为是孝道吗?
这是因为凡人性都是亲近自己的亲人,亲近自己的亲人就要把同族人团结在一起,,把同族的人团结到一起就要修谱。但是,我尝试过修谱,认为修谱有两件难事:第一是始迁祖是谁,从什么地方过来的;第二是后派的分支,都到什么地方去了。前面的既没有传下来,后面的也没有记录。那么对于家族人数多的人,可能就会散居到各个地方,导致乱族;对于人数少的或者比较卑微的人,可能就被埋没了。当然就称不上仁孝之士!后面前面要非常清楚地接上,哪有那么容易做到的呢?邵陵佘氏的由来是:盛唐(唐玄宗开元盛世)朝奉公由代州雁门迁徙到这里,现在所称的大佘田、小佘田、佘湖、佘山,都是朝奉公当年所生活过的地方。雁门以前有第三世佘评事公族谱,现今有残缺的谱序可以作为依据。自从第一世佘朝奉公以后,每一代都有出名的先贤,到第二十六世佘廷魁公,开始有续修族谱,但是这次续修谱做得不认真,马虎了事!第三十世佘湛园先生重修清楚的想法而没有完成,现在他的子孙在学校很出名,再次能继承祖先的遗志,聚族编修族谱,于是修成了。呜呼!他们可以称为仁孝之士了啊!后代续修先辈的族谱,只要修得清楚,再难也是容易了。我听说邵陵的佘姓来源不同,但是佘氏的由来特别久了,而且其他省县的佘氏确实不是很多,但是古代南方的佘氏支派特别昌盛。迁徙到小东路的佘田的人,是第一世祖佘朝奉公;迁居到太平的人,是第十世祖佘元珠公,他当时是镇西元帅。其他佘氏支派,比如隶属于铜陵、新郑各个州的宗亲,都是上代人以前就已经分开的,其他的宗亲,比如在粤西(马岗)、闽地(福建)的人,就都是从太平分迁出去的。佘氏的族谱修成了,那么先代的源流分合就非常整齐了,而且规范得以整理,礼教得以传播,世代次序详细而祖宗的顺序也明白了,那么伯叔昆季,幼子童孙,以仁爱为准则,讲求礼让,思辨分明,道德适好。夏季有三伏天而且冬季有腊月,有喜事凶事,有歌咏《行苇》的诗歌,有协助家业继承的问题,那么族谱的制作,怎么能说是小事呢?人们谁不想把同族人聚集在一起,从而亲近自己的亲人呢?佘氏诸位世兄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可以感动人心了。佘帝命、佘泰来两位君子跟我的家叔王锡五请教学问。辛卯年(1711年)乡试后来见我的家叔时,当时我准备北上办事,没有机会与他们好好聊聊。两位君子因为他们将要修族谱, 也都返回南方参与修谱,今年秋天族谱做好,两位君子寄来族谱给我,请我撰写序文。由我来撰写序文,怎么足够为佘氏族谱增光呢?但是我认为他们这是仁孝之举,所以不考虑自己才学见识浅陋(谦辞),写了这篇序文。
时间: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年)霞月上澣(上浣)之吉
乡进士吏部候选知县 安成
年家眷世弟 王崧葆 拜撰
中华佘氏大迁徙编委会译
2021.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