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陵佘氏
一、邵陵太平佘氏始祖及得姓由来
湖南邵陵太平佘氏(今湖南省邵东县佘田桥),派出于山右代州之雁门(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雁门关)。据1712年三修谱记载:“公官朝奉,号湖山,为今邵陵太平佘氏始祖。先世居山西代州雁门。唐武德初年,公宦归过邵,至邵小东路,今名佘田者,喜其地势宽敞,山水佳丽,遂家焉。”旧谱又载:“卜居于邑小东路之佘田,至今有田二,大者名大佘田,小者名小佘田,盖公旧业也。湖曰佘湖,山曰佘湖山,盖皆公所有也。”由此看来,邵陵太平佘氏是唐武德年间(公元618年——626年)从山西代州雁门迁居湖南邵陵。邵陵太平佘氏一世祖朝奉公,是做官归家路过邵东佘田桥,发现此处自然环境较好而选作栖居之地。三世祖评事公曾经谋划回归北方故里。因凤孺人逝世,朝奉公也相继逝世,且同葬于佘湖山麓,评事公守孝谋归未果。于是,佘氏子孙世世代代便在此安居乐业。
佘田桥镇在今邵东县东南方向,山川秀美,溪河纵横,湘江支流蒸水河从镇上蜿蜒流过,原省道衡宝路跨蒸水河横贯全镇,桥曰佘田桥,镇以桥名。自佘氏先祖结庐而居以来,佘田桥就成为商贾兴盛之地。当地特产有豆腐、萝卜、荸荠(俗名:慈菇)等以味美著称。镇旁有山叫佘湖山,山高林茂,莲荷对峙,湖光山色,风景宜人。佘田桥因水源丰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农耕文明时期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宜居之所。这也因此而成为邵陵太平佘氏的发祥之地。
邵陵太平佘氏是怎么得姓的呢?据1712年旧谱记载:“佘姓出自人皇氏之支裔,因以人为氏,后为黄帝作合宫,接万灵,黄帝使主祀天神、地祇、人鬼之事,古以示为氏。因以示为氏。及夏后时失官,与不窟同于戎翟之间,聚族而谋曰:吾欲仍以人为氏,则以远而忘君,仍以示为氏,又恐以远而忘亲,不如合人与示而一之,庶君亲两无背乎,于是遂合人与示为今佘姓。”由是观之,佘姓属于上古时期人皇氏支裔,于是就以“人”为姓;在黄帝时期又作了官,负责管理祭祀之事,古代“示”“祀”通用,因而又以“示”为姓。到夏朝时失官为民,与不窟氏一起逃到戎翟(少数民族居住地)。于是聚集族人一起商量:仍以人为姓则又远而忘君,仍以示为姓又恐怕远而忘亲。不如把“人”与“示”合起来成为“佘”姓,则既不违君又不违亲。这就是今天邵陵太平佘氏历史记载佘姓的由来。
二、邵陵太平佘氏迁徙繁衍情况
佘田桥地处衡邵丘陵地带,因自然条件较好,自古以来就是人居环境较好的富庶之地。邵陵太平佘氏自唐以来在此安家栖居,生息繁衍,至今已有1300多年。人文日著,流衍甚广。历经朝代更替、风云变幻和生存发展需要,邵陵太平佘氏子孙现已散居全球。在邵东境内和周边地区,现有佘氏子孙1.5万人。主要分布邵阳、娄底、怀化、新晃、安江、洪江等地。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员流动较大。据历史考证,邵陵佘氏外迁详细情况如下:
1、公元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葵未岁)三十二世祖佘氏荣华公携五子入川。住四川广安州明月乡伏龙里竖楼嘴和大成湾(四川广安华蓥山乐山村)。现有佘氏子孙500余人。
2、公元1739年(乾隆四年已未岁)佘氏祖达公携两子媳、长孙媳共7人入川,住重庆府巴县老厂(现重庆市南岸区长生镇佘家坡)。现有佘氏子孙100余人。
3、公元1753年(乾隆十八年癸酉岁)佘氏荣伸、荣俊、荣杰公三兄弟随母肖氏入川。住四川北道潼川府蓬溪县安通乡九甲炮筒沟(现四川省大英县象山镇炮筒沟)现有佘氏子孙1000余人。
4、公元1832年(道光十二年壬辰岁)佘氏福寿公携三子三媳7人入川。住重庆府巴县海棠溪(现重庆市南岸区海棠溪)。现有佘氏子孙200余人。
5、公元1912年佘氏云卿公(安字辈)携玉卿、贵卿、满妹等五人入广西贺州市黄田镇黄田柴行街。现有佘氏子孙几十人。(2012年1月1日,贺州佘定松、定榆、定常、定青四兄弟冒着严寒寻根长沙编辑室和邵东查阅家谱)
6、公元1755年(乾隆二十年乙亥岁)佘氏显续公出生在湖南邵东县汪塘易茶塘,迁移重庆巴县白市驿,然后几年后迁南川白沙镇……佘宗泰迁移巴南区一品镇桂花村现有佘氏子孙300余人。
7、公元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岁)佘氏显祯公出生于湖南邵东县璋家山,与妻李氏携子入蜀,其子祖遗(8岁)途中不知何往,祖远(5岁)、祖达(3岁)靠父肩挑而行,落于四川涪陵长里上二甲毛里铺曹家沟(现重庆市南川区冷水关乡)。现有人口293人。
(由于年代已久,有些支系未可考证,远远不足以上这些,恳请知情人提供资料给《全球佘氏一家人》编辑办公室)
三、邵陵太平佘氏班辈派行
1562年二十六世祖廷魁公二修谱撰:
辅永如元必义应,友再克廷兴大邦;
显祖荣宗宽福庆,安仁定国佐朝光。
据四川大竹县金冠庙留存的《邵陵太平佘氏族谱》(1891年佘仁杰主修)记载:1562年廷魁公二修谱撰写二十世祖必能公以前二十代是:朝、宣、评、尚、德、高、静、永、正、元、仲、万、太、世、公、云、郎、山、叟、必。原谱记录为:
脉衍人皇,派历始朝。
宣评尚德高静永,正元仲万太世公;
云郎山叟必义应,友再克廷兴大邦;
显祖荣宗宽福庆,安仁定国佐朝光。
1712年士魁公因避朝奉公讳,改“朝光”为“乾纲”。三十一代祖述公续撰:
忠孝丕著贻谋远,文武宣昭德泽长;
勉我后嗣绍先烈,式乃继序其维皇。
因字辈有“文武宣皇”字样,犯封建皇朝禁令,1834年三十三世祖宗圣公改为:“孝忠世守芳型懋,德礼承先继绪长;彝训钦崇同宝鉴,贤亲乐利萃嘉祥”。 1995年娄底佘群续撰:旭达时逢腾凌志,清微泽民肓廉良;怡轩延毓温恭俭,弘毅恬熙竞飞翔。
邵陵佘氏现在通用辈序为:
永如元必义应,友再克廷兴大邦;
荣宗宽福庆,安仁定国佐乾纲;
世守芳型懋,德礼承先继绪长;
崇同宝鉴,贤亲乐利萃嘉祥。
逢腾凌志,清微泽民肓廉良;
怡轩延毓温恭俭,弘毅恬熙竞飞翔。
四、邵陵太平佘氏历次修谱情况
一修:三世祖评事公(评事:官衔名)于唐初永隆年间(公元680年)创立初修,具悉雁门以前渊源。因兵荒马乱,原谱散失,无遗存。
二修:二十六世祖廷魁公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壬午岁(公元1562年)主修,廷辅公、廷旸公、廷桂公、克全公、廷时公等协修。原谱散失,无遗存。
三修:三十二世祖凤举公(解元)于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岁(公元1712年)在老祠堂罗围观主修,显芬、显舜、显镌公等协修。全谱包括茔图、家传、外传、艺文、诗词等,凡四十万言,鸿篇巨制,现存世也残缺不全。
四修:三十五代士魁公(进士,官至桃源教谕)于清道光十四年甲午岁(公元1834年)与槐英公等主修。
五修:三十七代钟陵公、克绳公、祖武公于光绪十七年辛卯岁(1891年)主修。无遗存。
六修:三十六世祖庆瑭琴斋、午耀春如、定塔汗青诸公等于民国二十年辛未岁(公元1931年)在宗祠敬爱堂主修。
七修:柏苍公倡议,双翔、柏荣公于公元1992——1995年,历时四载修订完成。宗、泰、臣三房,从“庆”字辈到“忠”字辈,合计上谱人数两万余人。因二十一世义宗公之子应清公,比应旻公早出生一年零九个月又四天,三修、五修、六修与四修编排先后不同,经多次协商未果,于是分别编写。佘氏子孙主要分布邵东境内和双峰、衡阳等周边县市。湖南境内新晃、洪江、安江等地也有分布。
五、邵陵太平佘氏宗祠及支系祠堂
二十世赞善必能公生三子,义宗、义泰、义臣,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岁(公元1692年)先进老成,思源有血食不可斩。修老祠于罗围观,地址在邵东县水东镇罗围村。乾隆七年壬戌(公元1742年)重加增修,前为道观,即罗围观,神佛所棲 。虽曰地居形胜,奈地方狭小,难增重式廊,乃聚族而谋,另建新祠。清嘉庆三年戊午春(公元1798年)主修福第、荣来、士魁等公乃修宗祠敬爱堂,地址邵东县水东镇敬爱村大塘边,告成于嘉庆五年庚申冬(公元1800年)。大而堂序、皇如廊庑,气派恢宏。今改为敬爱小学校址,宗祠毁坏无存,谱有图、文记载。
宗房人多,修有多处支祠:大观堂在水东镇小扶村;谅公祠在水东镇中心村,现为民房;清公祠在水东镇中胜村归然堂;大伦堂在水东镇澄江村,现为澄江小学校址。泰房五福堂在敬爱村;彰公祠在团山镇彰公山。臣房敦墉堂在敬爱村,现为民房。
六、附谱序原文:
《佘氏得姓源流考》
佘凤举
夫谱必溯所自出,必逮所由分。溯所自出,则尊祖之义著;逮所由分,则睦族之道明,此承先启后之大旨。凡修谱者,所莫外然。而远源流长,支析派别,非有先代轶编,与后嗣深识,欲其上溯而不谬,下逮而无遗,盍亦戛戛乎难之。余佘氏之受姓固久矣,派出于山右代州之雁门,而流衍日广,其在金陵地则谱于华亭新安者最著,在中州则陈留新郑特盛。在楚地则富川有之,高成有之,零阳诸邑亦有之,而吾族则演于资阳者也。若粤西之有佘姓又分自吾族,合数州之子姓,绵绵奕奕,固罔非贻谋之远,即吾族近在邵陵,亦已历三十余代,于兹丁以数千计,户以数百计,生齿日繁,人文日著,又孰非先泽之永,则欲修谱以承先而启后。自当为之溯流而穷源,乃至二十六世祖廷魁公,于胜国嘉靖壬戌续修家乘,则始自一世朝奉公,彼以朝奉公为今太平佘氏鼻祖,方来自雁门,不可以无传,而又以朝奉公以上,有三世评事公旧谱可稽,工役草创,祗从其近者载之,而远者则略焉。为有原谱而后谱可弗赘也。岂知旧谱部帙散落,竟以兵焚亡失,廷魁公谱虽幸有存,而在朝奉公以上,实不免阙如。族众每思编辑,前后续成一谱,以示来世,而特阻于考核之无由。迨顺治庚子,仲叔祖湛园公,检寻危楼旧箧,得评事公旧谱残卷,因枕秘之,以为续谱得有考也。又命先慕莘府君手缮一本,不意仲叔祖随亦即世。寅卯吴逆变乱,旧谱残卷又失,惟先君手缮者仅存,辛卯秋试归来,阖族纠议,续修家谱,命与从弟昌、炳、钰董其事,举乃出先君所手缮旧谱残卷,相与考订。据旧谨载:佘姓出自人皇氏之支裔,因以人为氏,后为黄帝作合宫,接万灵。黄帝使主祀天神、地祗、人鬼之事,古以示为氏,因以示为氏。及夏后时失官,与不窟同竄于戒翟之间,聚族而谋曰:吾欲仍以人为氏,则以远而忘君,仍以示为氏,又恐以远而忘亲,不如合人与示而一之,庶君亲两无背乎,于是遂合“人”与“示”为今“佘”姓,此佘姓得氏命姓之始,载在旧谱残卷可考者也。至历殷、周、秦、汉,不知自何代始迁于雁门,旧谱断烂无考,而考廷魁公谱序有云:肇于宋而历于齐,兴于梁而成于元,则似雁门之以佘姓显者,已在东晋末与刘宋之时。而邵陵太平之有佘姓,则实始自朝奉公, 而由朝奉公上阅几万千百余年,其间燕翼贻谋,代有伟人,名号生殁,讵已湮没第。廷魁公续谱既已失载,而评事公旧谱又缺残,未之及见,今亦安敢妄为之臆,而犹必推及受氏之始,得姓之由,据旧谱之可稽明所自也,名号生殁,自朝奉公以上,概无所知。又不敢以己私诬厥祖,而贻误后人也。朝奉公以下有及详有未及详者,据廷魁公谱之旧文也。也断以朝奉公为一世祖者,邵陵佘氏实自朝奉公始,志亲近且有徵也。以朝奉公为大宗,以义宗,义泰,义臣公为小宗,而又以必能公为小宗中之大宗,所谓珠贯并列,一本而万殊,万殊而本末始不一也,若夫祖功宗德,嘉言懿行于各叙例传赞见之,而欲知佘氏得姓之源流,历年之久,近与人代之隐见,固不能不有赖于斯也。爰为之考,以弁于世系篇首。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岁三十二代裔孙凤举谨识
资料来源:
1.邵陵太平佘氏历修族谱
2.《佘氏光宗怀远录》
(佘鹏腾初稿、佘同生、佘定湘校订,最后由佘乾元整理定稿)
《全球佘氏一家人》佘氏各支系定稿资料总报表
湖南邵陵佘氏
邵陵太平佘氏始祖及得姓由来
湖南邵陵太平佘氏(今湖南省邵东县佘田桥),派出于山右代州之雁门(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雁门关)。据1712年三修谱记载:“公官朝奉,号湖山,为今邵陵太平佘氏始祖。先世居山右代州雁门。唐武德初年,公宦归过邵,至邵小东路,今名佘田者,喜其地势宽敞,山水佳丽,遂家焉。”旧谱又载:“卜居于邑小东路之佘田,至今有田二,大者名大佘田,小者名小佘田,盖公旧业也。湖曰佘湖,山曰佘湖山,盖皆公所有也。”由此看来,邵陵太平佘氏是唐武德年间(公元618年——626年)从山西代州雁门迁居湖南邵陵。邵陵太平佘氏一世祖朝奉公,是做官归家路过邵东佘田桥,发现此处自然环境较好而选作栖居之地。三世祖评事公曾经谋划回归北方故里。因凤孺人逝世,朝奉公也相继逝世,且同葬于佘湖山麓,评事公守孝谋归未果。于是,佘氏子孙世世代代便在此安居乐业。
佘田桥镇在今邵东县东南方向,山川秀美,溪河纵横,湘江支流蒸水河从镇上蜿蜒流过,原省道衡宝路跨蒸水河横贯全镇,桥曰佘田桥,镇以桥名。自佘氏先祖结庐而居以来,佘田桥就成为商贾兴盛之地。当地特产有豆腐、萝卜、荸荠(俗名:慈菇)等以味美著称。镇旁有山叫佘湖山,山高林茂,莲荷对峙,湖光山色,风景宜人。佘田桥因水源丰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农耕文明时期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宜居之所。这也因此而成为邵陵太平佘氏的发祥之地。
邵陵太平佘氏是怎么得姓的呢?据1712年旧谱记载:“佘姓出自人皇氏之支裔,因以人为氏,后为黄帝作合宫,接万灵,黄帝使主祀天神、地祇、人鬼之事,古以示为氏。因以示为氏。及夏后时失官,与不窟同窜于戎翟之间,聚族而谋曰:吾欲仍以人为氏,则以远而忘君,仍以示为氏,又恐以远而忘亲,不如合人与示而一之,庶君亲两无背乎,于是遂合人与示为今佘姓。”由是观之,佘姓属于上古时期人皇氏支裔,于是就以“人”为姓;在黄帝时期又作了官,负责管理祭祀之事,古代“示”“祀”通用,因而又以“示”为姓。到夏朝时失官为民,与不窟氏一起逃到戎翟之间(少数民族居住地)。于是聚集族人一起商量:仍以人为姓则又远而忘君,仍以示为姓又恐怕远而忘亲。不如把“人”与“示”合起来成为“佘”姓,则既不违君又不违亲。这就是今天邵陵太平佘氏历史记载佘姓的由来。
二、邵陵太平佘氏迁徙繁衍情况
佘田桥地处衡邵丘陵地带,因自然条件较好,自古以来就是人居环境较好的富庶之地。邵陵太平佘氏自唐以来在此安家栖居,生息繁衍,至今已有1300多年。人文日著,流衍甚广。历经朝代更替、风云变幻和生存发展需要,邵陵太平佘氏子孙现已散居全球。在邵东境内和周边地区,现有佘氏子孙1.5万人。主要分布邵阳、娄底、怀化等地区。近年随着经济发展,人员流动较大,邵陵佘氏子孙已经迁居全国各地和海内外地区。
历史上邵陵佘氏外迁情况:
1、公元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葵未岁)三十二世祖佘氏荣华公携五子入川。住四川广安州明月乡伏龙里竖楼嘴和大成湾(四川广安华蓥山乐山村)。现有佘氏子孙500余人。
2、公元1739年(乾隆四年已未岁)佘氏祖达公携两子媳、长孙媳共7人入川,住重庆府巴县老厂(现重庆市南岸区长生镇佘家坡)。现有佘氏子孙100余人。
3、公元1753年(乾隆十八年)佘氏荣伸、荣俊、荣杰公三兄弟随母肖氏入川。住四川北道潼川府蓬溪县安通乡九甲炮筒沟(现四川省大英县象山镇炮筒沟)现有佘氏子孙1000余人。
4、公元1832年(道光十二年壬辰岁)佘氏福寿公携三子三媳7人入川。住重庆府巴县海棠溪(现重庆市南岸区海棠溪)。现有佘氏子孙200余人。
5、公元1912年佘氏云卿公(安字辈)携玉卿、贵卿、满妹等五人入广西贺州市黄田镇黄田柴行街。现有佘氏子孙几十人。(2012年1月1日,贺州佘定松、定榆、定常、定青四兄弟冒着严寒寻根长沙编辑室和邵东查阅家谱始得获悉)
6、公元1755年(乾隆二十年乙亥岁)佘氏显续公出生在湖南邵东县汪塘易茶塘,迁移重庆巴县白市驿,然后几年后迁南川白沙镇……佘宗泰迁移巴南区一品镇桂花村现有佘氏子孙300余人。
7、公元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岁)佘氏显祯公出生于湖南邵东县璋家山,与妻李氏携子入蜀,其子祖遗(8岁)途中不知何往,祖远(5岁)、祖达(3岁)靠父肩挑而行,落住于四川涪陵长里上二甲毛里铺曹家沟(现重庆南川市冷水关乡茶园四社)。现有人口300余人。
(由于年代已久,有些支系未可考证,恳请知情人继续提供资料给《全球佘氏一家人》编辑办公室)
三、邵陵太平佘氏班辈派行
邵陵佘氏自1562年二十六世祖廷魁公二修谱撰写的字辈:
辅永如元必义应,友再克廷兴大邦;
显祖荣宗宽福庆,安仁定国佐朝光。
据四川大竹县金冠庙留存的《邵陵太平佘氏族谱》(1915年佘仁杰主修,载有入川时携带的二十六世祖廷魁公二修谱派行字辈)记载:1562年廷魁公二修谱撰写二十世祖必能公以前二十代是:朝、宣、评、尚、德、高、静、永、正、元、仲、万、太、世、公、云、郎、山、叟、必。原谱记录为:
脉衍人皇,派历始朝。
宣评尚德高静永,正元仲万太世公;
云郎山叟必义应,友再克廷兴大邦;
显祖荣宗宽福庆,安仁定国佐朝光。
1712年士魁公因避朝奉公讳,改“朝光”为“乾纲”。三十一代祖述公续撰:
忠孝丕著贻谋远,文武宣昭德泽长;
勉我后嗣绍先烈,式乃继序其维皇。
因字辈有“文武宣皇”字样,触犯封建皇朝禁令,1834年三十三世祖宗圣公改为:“孝忠世守芳型懋,德礼承先继绪长;彝训钦崇同宝鉴,贤亲乐利萃嘉祥”。 1995年娄底佘群续撰:“旭达时逢腾凌志,清微泽民肓廉良;怡轩延毓温恭俭,弘毅恬熙竞飞翔。”
邵陵佘氏现在通用辈序为:
辅永如元必义应,友再克廷兴大邦;
显祖荣宗宽福庆,安仁定国佐乾纲;
孝忠世守芳型懋,德礼承先继绪长;
彝训钦崇同宝鉴,贤亲乐利萃嘉祥。
旭达时逢腾凌志,清微泽民肓廉良;
怡轩延毓温恭俭,弘毅恬熙竞飞翔。
四、邵陵太平佘氏历次修谱情况
一修:三世祖评事公(评事:官衔名)于唐初永隆年间(公元680年)创立初修,具悉雁门以前渊源。因兵荒马乱,原谱散失,无遗存。
二修:二十六世祖廷魁公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壬午岁(公元1562年)主修,廷辅公、廷旸公、廷桂公、克全公、廷时公等协修。原谱散失,无遗存。
三修:三十二世祖凤举公(解元)于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岁(公元1712年)在老祠堂罗围观主修,显芬、显舜、显镌公等协修。全谱包括茔图、家传、外传、艺文、诗词等,凡四十万言,鸿篇巨制,现存世也残缺不全。
四修:三十五代士魁公(进士,官至桃源教谕)于清道光十四年甲午岁(公元1834年)与槐英公等主修。
五修:三十七代钟陵公、克绳公、祖武公于光绪十七年辛卯岁(1891年)主修。无遗存。
六修:三十六世祖庆瑭琴斋、午耀春如、定塔汗青诸公等于民国辛未年(公元1931年)在宗祠敬爱堂主修。
七修:柏苍公倡议,双翔、柏荣公于公元1992——1995年,历时四载修订完成。宗、泰、臣三房,从“庆”字辈到“世”字辈,合计上谱人数两万余人。因二十一世义宗公之子应清公,比应旻公早出生1年9月6天,三修、五修、六修与四修编排先后不同,经多次协商未果,于是分别编写。佘氏子孙主要分布邵东境内和双峰、衡阳等周边县市。湖南境内新晃、洪江、安江等地也有分布。
五、邵陵太平佘氏宗祠及支系祠堂
二十世赞善必能公生三子,义宗、义泰、义臣,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岁(公元1692年)先进老成,思源有血食不可斩。修老祠于罗围观,地址在邵东县水东镇罗围村。乾隆七年壬戌(公元1742年)重加增修,前为道观,即罗围观,神佛所棲 。虽曰地居形胜,奈地方狭小,难增重式廊,乃聚族而谋,另建新祠。清嘉庆三年戊午春(公元1798年)主修福第、荣耒、士魁等公乃修宗祠敬爱堂,地址邵东县水东镇敬爱村大塘边,告成于嘉庆五年庚申冬(公元1800年)。大而堂序、皇如廊庑,气派恢宏。今改为敬爱小学校址,宗祠毁坏无存,谱有图、文记载。
宗房人多,修有多处支祠:大观堂在水东镇小扶村;谅公祠在水东镇中心村,现为民房;清公祠在水东镇中胜村归然堂;大伦堂在水东镇澄江村,现为澄江小学校址。泰房五福堂在敬爱村;彰公祠在团山镇彰公山。臣房敦墉堂在敬爱村,现为民房。
六、附谱序原文:
《佘氏得姓源流考》
佘凤举
夫谱必溯所自出,必逮所由分。溯所自出,则尊祖之义著;逮所由分,则睦族之道明,此承先启后之大旨。凡修谱者,所莫外然。而远源流长,支析派别,非有先代轶编与后嗣深识,欲其上溯而不谬,下逮而无遗,盍亦戛戛乎难之。余佘氏之受姓固久矣,派出于山右代州之雁门,而流衍日广,其在金陵地则谱于华亭新安者最著,在中州则陈留新郑特盛。在楚地则富川有之,高成有之,零阳诸邑亦有之,而吾族则演于资阳者也。若粤西之有佘姓又分自吾族,合数州之子姓,绵绵奕奕,固罔非贻谋之远,即吾族近在邵陵,亦已历三十余代,于兹丁以数千计,户以数百计,生齿日繁,人文日著,又孰非先泽之永,则欲修谱以承先而启后。自当为之溯流而穷源,乃至二十六世祖廷魁公,于胜国嘉靖壬戌续修家乘,则始自一世朝奉公,彼以朝奉公为今太平佘氏鼻祖,方来自雁门,不可以无传,而又以朝奉公以上,有三世评事公旧谱可稽,工役草创,只从其近者载之,而远者则略焉。为有原谱而后谱可弗赘也。岂知旧谱部帙散落,竟以兵焚亡失,廷魁公谱虽幸有存,而在朝奉公以上,实不免阙如。族众每思编辑,前后续成一谱,以示来世,而特阻于考核之无由。迨顺治庚子,仲叔祖湛园公检寻危楼旧箧,得评事公旧谱残卷,因枕秘之,以为续谱得有考也。又命先慕莘府君手缮一本,不意仲叔祖随亦即世。寅卯吴逆变乱,旧谱残卷又失,惟先君手缮者仅存,辛卯秋试归来,阖族纠议,续修家谱,命与从弟昌、炳、钰董其事,举乃出先君所手缮旧谱残卷,相与考订。据旧谨载:佘姓出自人皇氏之支裔,因以人为氏,后为黄帝作合宫,接万灵。黄帝使主祀天神、地祗、人鬼之事,古以示为氏,因以示为氏。及夏后时失官,与不窟同窜于戒翟之间,聚族而谋曰:吾欲仍以人为氏,则以远而忘君,仍以示为氏,又恐以远而忘亲,不如合人与示而一之,庶君亲两无背乎,于是遂合“人”与“示”为今“佘”姓,此佘姓得氏命姓之始,载在旧谱残卷可考者也。至历殷、周、秦、汉,不知自何代始迁于雁门,旧谱断烂无考,而考廷魁公谱序有云:肇于宋而历于齐,兴于梁而成于元,则似雁门之以佘姓显者,已在东晋末与刘宋之时。而邵陵太平之有佘姓,则实始自朝奉公, 而由朝奉公上阅几万千百余年,其间燕翼贻谋,代有伟人,名号生殁,讵已湮没。廷魁公续谱既已失载,而评事公旧谱又缺残,未之及见,今亦安敢妄为之臆,而犹必推及受氏之始,得姓之由,据旧谱之可稽明所自也。名号生殁,自朝奉公以上,概无所知。又不敢以己私诬厥祖,而贻误后人也。朝奉公以下有及详有未及详者,据廷魁公谱之旧文也。也断以朝奉公为一世祖者,邵陵佘氏实自朝奉公始,志亲近且有徵也。以朝奉公为大宗,以义宗,义泰,义臣公为小宗,而又以必能公为小宗中之大宗,所谓珠贯并列,一本而万殊,万殊而本末始不一也,若夫祖功宗德,嘉言懿行于各叙例传赞见之,而欲知佘氏得姓之源流,历年之久,近与人代之隐见,固不能不有赖于斯也。爰为之考,以弁于世系篇首。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岁三十二代裔孙凤举谨识
资料来源:
1.邵陵太平佘氏历修族谱
2.《佘氏光宗怀远录》
《全球佘氏一家人》 编辑室
2012.7.14
下一篇:漫谈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