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资料
北京佘太君庙,位于颐和园北3公里处的百望山森林公园。
百望山又叫“望儿山”,因北宋杨六郎与辽兵曾在此山下大战,佘太君登山观战为六郎助威而名。“望儿山”在百里之外就可望见,所以1991年张友渔题写匾额为“百望山”。山顶佘太君庙始修于宋末,庙内有石像一尊。清末,佘太君庙毁于战乱,石像也不知去向。现今庙内有佘太君、杨八姐、杨六郎三尊石像,都是以后重新刻置的。
民间传说:北宋年间,杨六郎和韩昌在山下鏖战,佘太君在山上观战,不到一个时辰,辽兵大败,只见六郎催马紧追不舍,一直逼追辽兵溃退关外。佘太君惟恐韩昌有诡,为保佑六郎平安无恙,翻山越岭到金山寺求神拜佛。第二天,佘太君做完佛事要回府,老方丈再三挽留,太君只好答应再住一天,认识了一位叫李三的和尚。李三老家住在边关一带,有次辽兵闯进他家,多亏杨六郎率兵赶到,幸免遇难,后来到金山寺当了和尚。在寺里遇见太君,悲喜万分,他从小学过石匠,又时刻不忘杨家救命之恩,执意为太君赶刻了一石像,太君看后惬意的笑了。太君走后,李三把石像供在西厢房,前来金山寺进香的人也对太君像烧香叩拜。后来人们在望儿山山顶修了了座佘太君庙,李三就把这尊石像搬到望儿山山顶,放在庙内让人长期供仰。
百望山上,与佘太君庙相关的名胜古迹,还有望儿台、教子台和回头石。
望儿台。在沿太君岭石板路登临山顶,公路东北向山脊处一方形台子。传说是佘太君望儿的地方,上有“佘太君望儿”石雕一尊。原来的望儿台久经失修,破乱不堪,丙子年阳春季节按原形修复。
教子台。在山基,有一块淹没在苍松翠柏林中的大岩石,岩石上有摩崖石刻“教子台”三个字。此石传说是佘太君登山时到此谢绝了儿子杨六郎的送行,站在石头上督促六郎赶快下山迎战辽兵,为国尽忠,亦对母尽子孝道的教诲。
回头石。顺山而上,于半山腰有一座四角亭亭东有一巨石,石上刻着“回头石”三个字。传说是佘太君到此稍息回首望儿的地方。( 资料来源:北京网等》)
二、咸宁石嘴佘景观
湖北咸宁市咸安区大幕乡常收村有个石嘴佘家,现有佘氏族人400来人(不包括历代迁往陝西、河南、四川、鄂西北等地族人)。他们自先祖怀雍公由江右迁北楚--咸宁常收上畈,安居石嘴已近七百年。
石嘴佘家在所属常收村东北。这里有一山。山上石奇:山边有一嘴状石头,有唇,有舌,有腭,“口腔”间可容数人在舌面上下棋,族人便称此山为“石嘴”山(可惜,此石已被村民为建房炸成石料);山涧有一“大石头”,又名“大麻牯”,高约三丈,围越百尺,椭圆形,由几个近千斤的“小石”垫起,离地二尺余,仅一处可攀爬,顶上可容数人,夏日纳凉,登高远眺,或沐冬日暖阳,悠哉!(不过,现在的大麻牯已被淹沒在水庫中);东边峭壁上显一巨型“无首牛身”石,山顶上,方见其“首”,乃曰“石牯牛头山”(传说此牛吃麦时遭雷劈,血溅千丈,所以两山峭壁均存红黄色)。
石嘴山上有一洞。洞幽,深不可测。丢一石。丁当作响。数分钟后,俯身侧耳,仍闻隐约有声。继至平坦处,古木参天,遮天敝日,地面错节盘根。处处皆可覌其形,命其名。好一派原始之象!
村中有两大石门,一字排开,左边门楣塑四字:“山水怡情”(不难看出佘氏先祖对此次的迁地满意和对日后之憧憬);右边门楣四字: “铜陵世第”(表露了佘氏祖当年的怀旧之情)。这两个石门今犹在,但门楣上的字在文革中被铲除,换上了“毛主席万岁”等标语。不过,右边门楣上的“铜陵世第”四字现已被佘氏族人重新修复。该地佘氏宗亲还有修复石嘴的愿望,决心把家乡建设得更宜居,更怡人。
族人佘海坤赋有《石嘴佘景观》
诗一首:
祖迁斯地七百春,石嘴奇观不胜传。
雅客飘车初来到,惊言山村越仙园。
青山四面一脉牵,云蒸霞蔚饰蓝天。
竹海和风融轻浪,叶影婆娑漏日帘。
溪水蜿蜒绕村前,花枝鸟鸣抚墙边。
微微水库鱼欢跃,漫漫野田谷丰登。
改革开放惠基层,人兴财旺日欣欣。
山水怡情怀祖德,铜陵世第雍万年!
三、泾川佘氏宗谱
最早的佘氏原谱刻本
六修《泾川佘氏宗谱》
《泾川佘氏宗谱》,创修于元朝延佑六年己未岁(1319);二修于明宣德四年己酉岁(1429 年,永乐十六年,戊戌岁,1418 年有“佘谱序”);三修于明正德七年壬申岁(1512);四修于明嘉靖廿年辛丑岁(1541);五修于明万历廿一年癸巳岁(1593 年,万历六年戊寅岁,1578 年有“佘谱序”);六修于明天启元年辛酉岁(1621 年,万历三十五年丁未岁,1607 年有“佘谱序”)。
六修《泾川佘氏宗谱》,由佘灿中等纂修,共四卷。该谱复印本被收入《中国家谱总目》149-0004 号,原件在泾县环城南路蓼花斋,非常珍贵。是我们目前所见的最早的佘氏原谱刻本。该谱有九篇“佘氏宗谱序”,一篇“佘氏族谱序”。
六修《泾川佘氏宗谱》,刻印已390年,保存较为完好。它比现存最早(天启二年壬戌岁)的《孔子世家谱》“残卷三卷”原件,还要早一年。它历经四个朝代的变迁,躲过“文革”扫“四旧”厄运,十多代佘裔在民间保留下此原件,创下了“人间奇迹”。
四、安徽东至金桥娘娘庙,纪念供奉的是独资捐身建造金桥的佘母金氏。
金桥,始建于1421年,在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久负盛名,一直是张溪和佘村重要的地标性建筑,人们常把佘村称着为“金桥佘村”。
但这座极具人文景观价植的古建筑,在1992年建站造闸时被拆除。这令佘村人痛心疾首,令张溪人痛疾首,造桥的金葵娘在天有灵,更是痛心疾首。
就在拆桥的当天夜里,佘村数百人带着香纸火炮,纷纷跪在当年金娘娘留下无数辛苦足迹的金桥边,焚香祷告,乞求娘娘一如既往,庇佑佘村及张溪人。大家决定为金葵娘修庙,于是把从桥上拆下来的,带有金娘娘魂脉,刻有“金桥”两字的石碑,从泥土里抠出,洗净檫干,供奉在闸边的空地上;把深嵌在桥缝中,带有金娘娘体温的鲜红的丝线,小心翼翼地收藏好,以便以后供奉在娘娘庙中。
第二年,佘村人自愿捐款,择日在金桥遗址边,建了一座水泥现浇面的翘角“金桥娘娘庙”,将“金桥”碑,披红挂彩连同红丝线,一并供奉在佛龛上。每逢初一、十五前来拜祭的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1996年张溪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水,位于金桥处的圩堤被大水冲破,金桥娘娘庙也被洪水冲塌。伤心的佘村人于1998年再次捐资,扩大规模二建金桥娘娘庙。从此,庙内香火一直鼎盛,至今不衰。
五、扬州佘将军庙,佘将军为宋武穆王岳飞的偏将,曾率一旅卫扬州,甚有功德于民。后死于抗金战斗中。邑民在其死所建庙祭祀。先仅一楹,后至天启丙寅,邑人有尝为督学使者张京元重修增构。
佘将军庙在扬州府东,故址在原泰兴城东门镇海门内,现址为省泰兴中学体育场。
附:张京元写《重修佘将军庙记》。《重修佘将军庙记》
(1)张京元
吾邑城中东北隅有佘将军庙久矣,将军官阅②名字志不能详。苐③闻将军为宋武穆王偏裨④,金人之乱,率一旅以卫吾邑,甚有功德于民。后竟死金难,相传庙所即其死所,庙东小池则其身躯在焉。将军为忠臣义士,非若他滛祀⑤可祈祸福,而地又偏僻,香火布施间寂无闻。庙仅一楹,往往为无赖汉窟宅,其中焚燎污秽,摧废已极。予每过而弔⑥之,思为修葺而奔走四方,冗冗未遑。今年卧病家居,偶一念及,因为市才甓撤而新之以旧庙,另构一室令居司香火者。苐⑦庙地废为民居,不可恢复,阔狭长短皆仍其旧而已。立庙之日,忽梦将军自言曰:予名达道,字德立,仿佛□□能咸若用于朝廷,则□其惠泽磊磊明明,将与古人伍,吾见天下之竹帛不足以书公之功德,天下之金石不足以颂公之形容⑧矣,岂直如今日而已也哉?邑宰金台吴侯钟荷公之功,丐⑨予词镌诸石阙,予又嘉吴侯能不没于公皆有社有人者所当取范也,用记以宪⑩于后祀。
注:①佘将军庙,故址位于原泰兴城东门镇海门内,现址为省泰兴中学体育场。张京元,泰兴人,万历进士,晚明著名小品文作家,有专著《湖上小记》等传世。
②官阅,官职和经历。
③苐,通第,这里作只、仅仅讲。
④宋武穆王偏裨,宋代岳飞的偏将。武穆王,即岳飞,岳飞冤死后,至南宋宁宗时平反,追封鄂王,谥号武穆,故民间称武穆王。
⑤滛祀,滛通淫,指乱去祭祀。
⑥弔,通吊,追思、缅怀。
⑦苐,这里通荑(夷),削平的意思。
⑧形容,样子、容貌。
⑨丐,给予。
⑩宪,昭示、公布。(资料来源:豆瓣网等》)
六、上海佘山,位于上海市西郊、松江区西北部,是上海市唯一的自然山林,距市中心人民广场约35公里。
佘山分为东西两山。西佘山,海拔98米,因有远东第一圣母大殿之称的天主教堂而驰名中外;东佘山,海拔74米,以茂林修竹、奇峰怪石、悬崖峭壁、竹径通幽、古迹依稀,而令人起怀古之情而名闻遐迩。
佘山名称的由来有着多种民间传说:
一说王母斩蛇造“佘山”。相传很久以前,上海一带没有山地。当时峨嵋山有青、黄两条巨蟒经过千年修炼同时得道升天。有年八月十五,它们偷饮了三口瑶池仙水成了真龙,仍不知足,继续偷喝,被王母娘娘派人打出瑶池,放逐东海栖身。一路上,它们互相埋怨、斗打,闹得昏天黑地,连降3月暴雨,地上百姓顿遭大难。东海龙王急禀玉帝。玉帝与王母大怒,命雷公雷婆火速轰击。在雷电轰击下,他们随即现出了蛇形,坠地而亡,变成了两座山。青蛇坠落西边,成了西蛇山,黄蛇坠落东边,成了东蛇山。后人因“蛇”字不吉利,遂改称“佘山”。二说佘太君到过此地而名。传说宋朝佘太君曾到这里住过,人们仰慕杨家功业,遂以太君之姓名山。
三说晋代的一名佘姓处士者曾隐居在此,故名佘山。
四说东汉一位佘姓将军,功成名就后,隐居此片幽寂的山林,后人便以将军之姓名山。现东佘山有佘将军庙。
佘山之名最早的历史记载,目前所知是在宋代。宋代《云间志》称:古代有佘姓者居此,故名;《云间志》,亦称《绍熙云间志》,是一本专门记载南宋及较早时期今上海淞南地区地名的地方志,成书于绍熙四年(1193年)。“云间”,即华亭县,今之上海松江区。元代置华亭府,旋改称松江府。最早出现上海这个称谓是在元朝,当时上海县还是松江府下面的一个县城,受松江府管辖,现在则恰恰相反,历史开了一个玩笑,儿子当了老子。《松江府志》亦记载:“佘山在府城西北,旧有佘姓者修道于此,故名。”明代《徐霞客游记》一书,记述有徐霞客1628年、1631年、1636年三次到佘山探幽访友的足迹佘山还有“兰笋山”之名。《云间志》记载:佘山多竹;南宋诗人许尚的《佘山》诗中,就有“人与室俱化,阴森松竹寒”句,可见当时这里已遍布修篁翠竹。1072年春,清康熙南巡,曾为佘山题“兰笋山”之匾,据传其个中原因除了佘山笋确实口味鲜美外,可能还有“题兰笋而食素,以食素倡俭”的教化作用。这年农历三月十一日,佘山宣妙佛殿举行了隆重的上匾朝贺之礼。从此佘山也被称为“兰笋山”。不过,康熙题匾及宣妙讲寺今已不存,“兰笋山”之名也鲜为人知了。
民间传说和史志记载都说明:佘山因佘姓而得名。佘山得名最迟在宋代,最早则在汉代以前。清代诗人曹洪梁(字雉山,上海人。诸生,官龙胜理苗通判),在《登佘山游知止山庄至薛山而返》中云:“此山千载属佘氏”。
佘山是上海的后花园,上海著名市郊风景区,建有佘山国家森林公园。
佘山国家森林公园距市中心30公里,是上海唯一的自然山林胜地,占地401公顷。园内十二座山峰犹如十二颗大小不等的翡翠从西南趋向东北,蜿蜒连绵13公里,使一马平川的上海平原呈现出灵秀多姿的山林景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里曾一度辟为植物园,后因“文革”被迫停建,1993年由中国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1995年佘山地区由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佘山历来以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宗教胜迹名闻遐迩。园林佛香泉、洗心泉、三冷泉与摩崖石刻、眉公钓鱼矶交相映辉;骑龙堰、涌月台、木鱼石与秀道者塔、天马斜塔相映成趣。山上远东第一大教堂与中国一流的天文台融为一体;山下森林百鸟苑、空中缆车、旱地雪撬集于一地。登高远眺,九峰三泖,山山玲珑,胜迹相连,如入画卷;漫步林间,桃红柳绿,处处俏丽,景景娇艳,胜似云间。先后建成的东山园、西山园和小昆山园,以及佘山索道、旱地雪撬、森林百鸟苑,森林宾馆,森林饭店等一大批景点及高档次的森林旅游服务设施,已使佘山成为一个集森林旅游、园林绿化为一体的多种经营的综合性企业。( 资料来源:上海地方志等)
七、佘家大院龙泉井
在安徽铜陵县大通镇澜溪后街的居民村(以前叫佘家大院)里,有一座飞檐翘角的四角亭,四角亭的下面是一口水井,水井的周围三方用水泥砌成一个“门”形的圈,周围的老百姓都可以到这里取水、洗衣。这口水井是目前铜陵县境内保持最完好的一口古井。
古井始建于清朝嘉庆丁丑年(公元1817年)。它由当时大通镇上的大户人家佘以雨出资建造。由于这口井位于长龙山的脚下,在建井之前,这里就有一处泉眼,泉水终年流淌不息,佘以雨便在这泉眼之处开挖建井,井深三丈有余。因为人们称那泉眼为龙泉,所以主人就把这口井取名为龙泉井。
龙泉古井,原为佘家大院独家使用,后来由于人口、房屋的变迁,这口井就变成了公众之物。井口圈是用大青石雕琢而成,上面刻有“嘉庆丁丑年,龙泉井,佘以雨开”字样,从井口圈内侧被提水的绳索勒出的一道道深深的沟槽可以看出它年代的久远和人们对它的钟爱。据这里的老人说:“这口井自开建至今还从来没有干涸过,井水总是保持在一个固定的高度,冬暖夏凉,甘甜可口,可直接饮用,其口感一点也不比现在街上卖的矿泉水差。”
铜陵县人民政府已将这口古井列为重点文物保护,于2002年拨出专款2万余元修建了仿古式的四角亭和保护圈,一是保护井水不受污染,二是给大通古镇又增添了一个亮丽的景点。( 资料来源:新浪网等》)
八、甘肃佘年寺,故址在今甘肃省肃南裕固县祁丰区甘坝口村丰坡,藏名称“肃宁萨尔唐佘家佛”之意。
佘年寺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以军功得世袭大头目的佘年大头目所有。
清代在其附近建有“佘年寺护法堂”,为木结构建筑,坐南朝北,前有出檐,有檐柱四根,堂内四壁有清代壁画。
现在,“佘年寺护法堂”尚存,但明代的“佘年寺”已不存在。在“佘年寺护法堂”北300米处有一夯土台,当地居民说是“佘年寺”旧址。(资料来源:《裕固县志》等)
九、明代西狭摩崖碑
西狭摩崖碑,指的是《重修佛洞寺碑记》,作者佘天敕,作于明万历岁次辛亥仲春望日。
碑记摩崖镌刻在西狭西口北岸三角大石洞的右侧,碑形呈圆顶,高三尺余,宽二尺许。顶部正中竖刻“皇图永固”四字,并饰有日月风云图纹,四周刻有蔓叶纹饰图案。碑文从右向左竖行排列,凡21行,690余字。因碑面浅浅下凹,不避风雨,文字除有明显的人为磨损外,也有因风化侵蚀以致不可辨识的残裂遗痕。但全文基本结构完整,内容约略可读。
尤为欣喜的是,其碑文字典雅,藏文潜史,记实载风,尽管刻字功夫欠佳,且有多处错讹缺漏,但终是瑕不掩瑜,有诸多耐人赏读的旨趣。(资料来源:陇南报)
十、清代御史佘文铨之印
佘文铨,字次卿,湖北松滋人。清嘉庆己巳进士。二十五年十一月由户部主事入直,官至江南道御史。其印章为道光皇帝太傳所赐,现保存在湖北松滋市佘远红处。
(佘国纲编辑 资料来源:佘氏网、清·梁章钜《枢垣记略》等)
十一、石狮佘姓家族文书
2006年,福建石狮永宁镇港边村佘氏家族祖厝坍塌,废墟中发现两个大竹筒,里面塞满六七捆卷起来的文书。文书既包括长约2米、宽近1米的房契,还有花样繁多的各种证书、合同和土地纠纷状书等。这套佘氏家族文书约有200份。它再现了乾隆至民国时期的200多年的石狮历史。
从大量的契约可以看出,当时石狮土地买卖交易频繁。一方面,当时大量拥有中小土地的人家,因欠钱或没有钱家用,不得不将土地卖给这户佘姓家族,说明该佘氏家族富甲一方;另一方面,在封建社会,土地是百姓生存的根本,把土地拿去卖,是逼不得已的,这就说明,当时石狮整个社会经济状况恶化。
这套文书中,有一张红纸合同特别显眼。这张长约40厘米、宽约20厘米的红纸合同,内容写在红纸背面,一式两份。合同记载:光绪二十七年,石狮永宁镇永和号公司和长春号公司,以七三开的比例合资,资金由永和号统一管理,实行花销、收益及风险七三开的经营方式。它真实地再现了早在光绪年间,股份制公司就已在石狮出现。这与现代股份制公司的经营模式颇为相似。合同本身还藏有一件趣事:古人没有高明的防伪手段,便书写了两份一样的合同后,分别对折起来,折缝贴在一起,写下“财源广进”四个字,只要拿来合同一对,便知真假。
还有一张捐款收据证明:民国26年(1937年)11月(距离“卢沟桥事变”仅过去4个月,但这时中日战争已全面爆发),远在菲律宾的佘姓家族的华侨,寄回大洋一元一角,支持抗战。一块大洋,在当时并不是个小数目,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表达了石狮华侨一份强烈的爱国心。
石狮近代最早开通的一条用于汽车行驶的公路是石永蚶公路。但这条路是什么时候、由谁开通的,一直没有实物印证。佘氏家族文书中,有一张手写的征地证书,清楚地记载了此路开通的一些细节:一家名为石永蚶民办汽车路公司,在民国26年(1937年)8月开通石永蚶汽车公路时,征用了永宁镇港边村佘姓家族一块地,测量具体的面积后,开具了这张临时征地证书,并以之为凭据,日后再换取正式证书及补偿款。可见,石狮近代最早石永蚶公路是1937年开通的,当时开通的这条公路,很可能是民间出资,以向百姓征地的方式进行的。
这套佘氏家族文书中,还有一张民国5年12月的房屋买卖契单比较别致。契单落款的日期处,有印刷好的“洪宪”二字,但实际年份却用红印章“中华民国”直接覆盖在上面。这张房屋买卖契是在袁世凯当政时期印刷好的,而主人没有想到,袁世凯只做了一年多的短命皇帝,当他要使用契单时,已经到了民国5年。这种直接在洪宪上加盖“中华民国”字样,而不重新印刷新的契单,极大讽刺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不得人心。
( 资料来源:海峡都市报社)
十二、泗县佘家台遗址
安徽泗县佘家台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是1953年安徽省考古队于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它位于安徽泗县唐河北岸,东距县城40华里,北去汴河1华里,面积约13200平方米。遗址四周平坦,中突而平,呈台状,加之该地原名佘家寨,故取名佘家台遗址。
唐河经西南切断台面,暴露出文化层。文化层厚约5米,内涵丰富;底部有许多鹿角和其他动物的化石,中有灰层并夹杂许多陶器碎片。台面上散落大量绳纹、麦纹等不同纹饰的陶器碎片和鬲足等文物遗存。遗址还出土有石斧、削刮器、骨针之类器物。经安徽省考古队鉴定,佘家台195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佘家台最开始名叫何唐寨,后因兵燹称火塘寨,又因佘太君在此屯兵,再称佘家寨,现叫佘家台。距佘家台十多里地的杨家台,也属新石器晚期遗址。宋代佘、杨两家的故事,在这里世代流传。
(资料来源:泗县网、《泗县志》)
十三、莆田佘氏 “红砖厝”
在福建莆田地区,分布着大量具有莆仙特色的“红砖厝”。它们悬山顶、燕尾脊、红瓦房,非常漂亮。不管是土生土长的莆田人,还是初来乍到的外地人,都会对这样的红砖建筑印象深刻。
涵江区江口佘氏六盒祖居“红砖厝”便很有特色,其墙体是红砖,屋顶为红瓦,建筑材料均传统工艺的手工制作,并伴有大量的砖雕艺术,内部结构功能齐全,适合居住,冬暖夏凉,且都有防火防盗措施。
(佘国纲编辑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网站等)
十四、江阴佘城遗址
江阴佘城遗存位于云亭镇花山高家墩。
《史记》记载:太伯、仲雍“奔荆蛮”。泰伯在虞越之地以仁义为表率,用道德作政令,受到当地荆越民族的衷心拥戴,大家共同在佘地(今江苏江阴)建立起著名的“佘城”,给姬泰伯、姬虞仲兄弟二人居住,以作教化民众、移风易俗、成韶夏之乐、仿中原气派之所,并迅速发展为后世吴国的最早城池。西周时期,虞地民众中遂有以“佘城”之名为姓氏者,称佘氏,世代相传至今。但“佘城”具体地点在哪,20世纪以前长期不为人知。
1998年,江苏修筑锡澄高速公路时,在江阴花山脚下发现了许多陶片,有的器型很完整,很丰富。这一发现惊动了专家们,于是在当年12月,南京博物馆、无锡市博物馆和江阴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到花山进行了一次抢救性发掘。当时挖到了许多陶器的碎片,经修整后,确定了这是一座大型马桥文化遗址,命名花山遗址。当时也对花山遗址东侧进行过调查,并收集了一些陶片。
2000年春天,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到江阴考察时,对花山遗址东侧进行实地调查。俞先生是江阴人,对故乡的山水历史自然格外钟情。在收集了大量陶片后他惊喜地发现,这是当初的一座城,而且遗址内涵相当单纯,竟然全部属于马桥文化类型。这一发现使得人们的思路扩大了,为避免遗址受到破坏,2月4日,联合考古队对遗址做了抢救性试掘工作,以进一步了解遗址内涵。当时开了两条探沟,对城址的范围、年代和城墙的构筑方法都作了初步的确定。考古学家俞伟超将之称为“佘城遗存”。
佘城得以遗存,能躲过历史的兵燹战火,能躲过1958年大跃进和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大规模平整土地的惊扰,真是幸运。据高家墩人回忆,平整土地时几次要动佘城,但村里老人传下话来,说这是一条保护全村平安的风水墙,不能破坏,否则全村将遭遇厄运,这样,佘城才得以在“人定胜天”、“改天换地”的口号声中保存了下来。
我们今天看到的佘城遗存大致呈圆角长方形,南北最长处800米,东西最宽处500米,面积30万平方米。城址地势较高;城西有河流围绕,东、北、南面则为稻田,地势明显较低;城墙外数米,推测为原来的护城可所在;而稻田往外,地势又抬高到与城内地势相当。目前,城墙的保存以南城墙最为完整,高出城内地面1-3米,东南角墙面最高,至今也还保存一段,拐角也清晰可见。其他地方的城墙基本湮废了。
探沟显示,城墙直接堆筑于生土之上,堆筑由自南向北和自西向东两个方向挑土堆成。最先堆筑的是灰黑色的泥土,其中掺有少量黄土,土质很是纯净,粘性亦好,堆成后呈上窄下宽的山城形。上面分别是干土喜忧参半、淡灰色土层等,其中灰土层也土了大量马桥文化类型的陶片和少数石器,陶器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沙红褐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型大致为鼎、豆、釜、盘、罐等,石器则多为半月型石刀,可以看了这已是城内生活区的堆积。
城内池塘还出土了一件完整的青铜锛和一件型制特别的镂空青铜镞,这两件青铜器为泥范烧铸,形制规整,表面光洁,显示了当时居民已掌握了很成熟的青铜冶炼技术。同于当时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青铜器的数量廖若晨星,而这件侗锛表面光滑且没有明显使用痕迹,因此它很可能是掌管农业生产者所拥有的一件礼器;而镂空铜镞显然也非实用兵器,应是掌握兵权者所有。
马桥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以后、以青铜时代遗存为主的文化类型,揭示了太湖地区青铜时代早期印陶纹遗存的面貌。佘城作为马桥文化时期的古城,其保存程序相当完整,在整个太湖领域,目前堪称独一无二。这么一个大面积的城,是否意味着它是一个古代大国的中心?它的周围遗址群的分布状况如何?城内布局如何?它和以后的周吴文化有无直接的渊源关系?这些重要课题都有待今后作进一步证实。
考古学家俞伟超认为,佘城遗存所处的时代属青铜时代,在中国历史的总进程中,刚好处于文明发生的时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吴文化的探索已经成为江苏一带人文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应当说,“佘城遗存”为早期吴文化的探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文明永远与泥土有关,只有与泥土结合在一起的文明才是不朽的。
( 资料来源:扬子晚报等)
十五、巴东清太坪佘氏墓
湖北恩施州巴东县清太坪佘氏墓,位于巴东县清太坪镇一小地名叫落婆坪的地方。落婆坪,又名锦鸡水。从巴东县清太坪集镇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水泥道路向南,经双树坪过桥河,然后顺着陡急的乡间公路向上攀登,约摸四公里路程,就见一块连绵几里长的坪坝,这就是在这一带久负盛名有着神奇传说的落婆坪。它背靠千仞绝壁的水布垭三里城,与双树坪村遥遥相望,山脚下,流水潺潺,日夜不息地向清江奔流而去。相传元朝末年,有个十七、八岁的姑娘佘香香(后人称其为佘氏婆婆)逃难被老鹰救到此地,又被锦鸡刨清泉水相救。后来,她梦见老鹰钻入怀里,因此怀孕产下一男一。她根据怀胎前的梦境,为女儿取名芝兰,儿子取名天飞。两兄妹后来生下八个儿子。佘香香又指着锦鸡刨的水潭说:“你们的娃儿就姓谭吧!”这就是谭氏家族尊“佘氏婆婆”为始祖母,并崇拜雄鹰图腾的来历。
巴东清太坪佘氏墓,即谭氏始祖母佘老太君墓,始建于清代,21世纪初被纳入州级文物保护名录。该墓长六米,占地二十四平方米,墓碑高三米。据碑文记载,墓碑于道光三年立,历经几百年风雨侵蚀和打磨,已变得荒凉颓废。原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遭损毁。1995年,台胞谭祖魁捐资重新按原迹建修。
该墓墓碑的正前方是一座造型别致、三层结构的宝塔碑,四角飞檐翘起,雕梁画栋,蔚为壮观,中间镶嵌的八面体石柱,按顺序刻有佘氏婆婆“所生八子,坐落八坪”的分布和衍生情况。这里不仅有风姿绰约的自然风景,更有厚重的人文风情,是一块待开垦的旅游文化处女地。
2009年,恩施地方谭氏族人族人决定共同努力、慷慨解囊,再捐资重修始祖母佘老太君墓,并把墓地打造成景观式园林旅游景点。2010年,他们重修佘氏墓的申请已得到恩施州文化体育局的批准,并责成巴东县文化体育局主管,同意由清太坪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民间集资实施。
(资料来源:恩施晚报等》)
十六、佘氏壶岭园
佘氏壶岭园位于江苏如皋县城东北隅,始建于清初,与水绘庵相邻。
水绘庵原名水绘园,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明亡以后,江南才子冒辟疆退隐山林,易园为庵,在清顺治十一年(1653)将旧园重整,并赋予文化的内涵,在园中构筑了妙隐香林、悬霤峰、小浯溪、壹默斋、枕烟亭、湘中阁、寒碧堂等10余处佳境,使之成为一处饶有书卷气的“文人园”。清陈维崧《水绘庵记》云:“门额‘水绘庵’三字,主人自书也。门以内,石衢修然。沿流背阁,迳折百余步,曰:妙隐香林。由是以往有二道:其一左转,由壹默斋以至枕烟亭。其一径达寒碧堂。堂之前,白波浩淼,曰:洗钵池,盖自宋尊宿洗钵于此因以为名焉。洗钵池前控逸园,右亘中禅寺,有曾文昭隐玉遗迹。绿树如环,其东向临流而阁者,曰:佘氏壶岭园。由壶岭水行左转更折而北,曰:小浯溪。”
佘氏壶岭园又名古澹园。当初,冒辟疆有位好友叫佘仪曾,是福建莆田人,家乡有一处壶岭水行的自然景观,他在水绘庵东边造了座“壶岭园”,与冒辟疆以园为邻,俗称佘氏壶岭园。到了乾隆年间,佘氏后人将这座园子卖给了邑人范大任。正好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过往,他慨前贤冒辟疆与佘仪曾“澹泊明志”之情操,写有《古澹园》诗(“隔水名园问范家,秋清雨过好烟霞。谁将玉笛三更弄,吹白葭芦一片花”),范大任便将“壶岭园”易名为“古澹园”。 嘉庆年间售给吴丹怀,重加修葺。古澹园遗址现今在如皋县城人民公园。
(资料来源:新浪网等》)
十七、四川广安佘家井
广安佘家井,在四川广安华蓥市龙华办事处佘家井村,村以井而得名。该村几个组都有佘氏,现有七辈人生活在佘家井村,佘氏后裔五佰余人。这里的人最喜欢井水。它清、冷、香、柔、甘、净、像开水那样清洁,像茶水那样散发着芳香,是那样的甘甜,人们对井水总有一种亲切感。
佘家井,井水清澈见底,水草四季长青,并有银白色气泡串串簌簌,从井底上浮水面,酷似冰雹。在阳光照耀下,五光十色,恍若珍珠。 “沁人心骨响淙铮,冷逼微茫澈底清,” “方池一镜开,湛湛清虚境。碧水漾明珠,雪花流素影。睹兹真景鲜,顿觉尘思冷。”“水源如沸涌粼粼,蟹眼鱼鳞拟未真。玉线千条断复贯,明珠万点细还匀”。井水温一年四季保持在摄氏17度左右,冬春季节水汽蒸腾,若烟若雾。当地老百姓祖祖辈辈饮用此水,从古到今,出了许许多多百岁老人。现在,此地很多80多岁的老人还是红光满面,精神矍铄,步履稳健,人们称佘家井为“不老井”,“长生井”,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十八、四川广安佘家井指路碑
四川广安县华云山华龙办事处佘家丼村,有一处地这很险,经常发生行人伤亡事故。传说很久以前,佘家丼地方出了一个文秀才佘宗成。他多次跟县官谈到佘家丼有个地方经常出事。县官叫他写几个字,刻成碑石,立在此地,告知行人,此路前方不通,请绕道而行。他们题写了《不履邪径》四个大字。这块指路碑至今还在。
十九、小佘太秦长城小佘太秦长城位于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境内,地处乌拉特前旗东北端,东与包头市相邻、北与乌拉特中旗接壤,距旗政府所在地142公里。
小佘太秦长城是秦长城遗址中保留最为完好的部分,东起乌拉特前旗小佘太,西至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全长240公里,保护最完好的一段长达2000余米,目前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其全部采用人工打制的石片、石块砌成,所用石料基本是人工敲砸而成的条状、长方体石块,间杂少量自然石块,采用层层交错叠压的方法垒砌而成,内外壁面整齐规则,长城横断面为梯形状四边形。墙底面向负地形倾斜,坡段30度,基宽4~6米左右,顶宽1~3米,高5~6米。在山脊或山沟转角处常有外贴壁,显得格外险烽。
小佘太秦长城的烽燧很有特点,它们并没有直接建在长城的城墙上,而是建于城墙附近的山头上,山顶烽燧遗址分布密集,每隔几百米便可发现一处,其中马鬃山顶上的烽燧是整段长城中位置最高的一座,保存相对完整,远远望去,气势非凡。
(资料来源:巴彦淖尔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