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资料
奇异分家官司
为分家打官司,古今多的是,但原告大多是诉被告多占家财。而湖南邵陵佘氏的一桩分家官司,则是原告诉被告不应该多分家财给自己。这一奇异的官司成为邵陵佘氏世代相传的美谈。
那还是明代宣德年间,邵陵佘氏22代清公和旻(明)公两兄弟相处融洽,未曾分家。清公去世后,留下一子志公,旻公将其与自己的四个儿子(谅、钊、龙、虎)一起带大。堂兄弟五人从小共处一堂,相敬如宾,相继长大成人。五人均成家立业后,旻公觉得不给他们分家是不行了,于是给他们五人开了个家庭会,并提出了分家的原则:因上一代未分家,故下一代对现有家财必先对分为二。就是说,旻公首先把现有家产一分为二,一份为清公所有,归其独子志公继承;一份为自己所有,这一份再分给自己的四个儿子。
对旻公提出的分家原则和方案,旻公的四个儿子一致赞成,但志公坚决反对。他认为:自己与旻公的四个儿子是五兄弟,从未分过彼此,应将现有家产分为五份,五兄弟各得一份。
双方均以克已利人为先,以团结为重,各讲各的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旻公以长辈的身份,要求志公服从。志公不服,一纸诉状将旻公告到宝庆官府。
宝庆(邵阳)官府听完双方陈述,连连感慨:堂兄弟之间如此轻财重义,实属难得,是可为世人楷模!于是采纳志公五份均分的方式予以裁定。(资料来源:《邵陵佘氏族谱》)
二、“打鼓墩”坟场的来历
安徽东至县张溪镇的佘村与查桥乡的管山相隔数十里,但佘村的人在管山那里却有一片坟场,名叫“打鼓墩”。
为什么佘村人会在离自己居地很远地方有一片坟场?为什么这片坟场又名叫“打鼓墩”呢?这里有个传说。
相传有一天,有个书生进京赶考,清晨路过张溪佘村,一时内急,忙将腰间的银两袋解下放在旁边的篱笆上,去上厕所。上完厕所,正好渡船靠岸,书生急忙上赶路,把银袋忘记拿了。
这天,佘村三房的祖老早起拾粪,发现路边篱笆中有一布袋,拿出一看原来里面装着银子。心想丢银人肯定着急,一定会来找。于是便在附近徘徊,等候失主认领。
书生上船之后偶摸腰间,发现银两丢失,惊出一身冷汗,急忙往回赶,来到佘村口,见前方篱笆边一老者踯躅不前,便上前询问。祖老查问属实后便将银两袋如数交给书生。书生感激不尽,说:“日后得中,定当厚报。”
大比之年,那书生在京一考即中。次年被补东流县令一职。新县令上任不久,即专程来到佘村,找到当年拾银祖老,定要重金酬报。
佘氏祖老说:“别的什么也不要,只求你给我一块墓地,以便日后葬人。”
县令当即应允,说:“某天,我在某山,以鼓为号,老先生在能听到鼓声的范围内任你选择,先生你看如何?”
“行!”佘氏祖老也欣然同意。
在约定的那天,佘氏祖老带着地理先生在能听到鼓声的范围内寻找宝地,最后在县令打鼓的管山找到了一片满意的坟场。“打鼓墩”也便因此而得名。
三、凤凰夫妻的传说
这是一个与佘氏有关的美丽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今安徽省巢湖市无为县陡沟镇地方,天象发生异常,白天晴天霹雳,夜晚则有两颗大火球陨落在无人居住的南埂周北邻的十余亩空旷的坟地上。人们都想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又都不敢到坟地去看个究竟。有两位进京赶考的乡试举人非经过这里不可,为了不误考期,他们只好壮起胆子于第二天清晨上路。他们一个姓刘,一个姓佘。佘姓举人是个女性,女扮男装。他们在乡里一直被人喻为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路过坟地时,并没有发现什么令人害怕之物,只看到岗地上有两只金(火)凤凰,婷婷玉立。两只凤凰见他们走近,立刻起飞,从二人头顶一掠而过。二位一时大惊,转而略有所思,不约而同地说:“此乃好兆头也!”
为了证实金凤凰掠过头顶是否“好兆头”,他们到了京城立即找神算子卜卦。神算子看了看他们,十分惊讶,未卜先知地说:“你们二位在当地是否路遇两只金凤凰掠过头顶?”两位异口同声答道:“有此事。”神算子说:“恭喜啊,你们二位是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此次进京,定能金榜题名。”
果然,不出神算子所料,第二年金秋,男的中榜眼,女的中探花。后来,皇帝御封男的为三品吏部尚书,女的为四品八府巡按。他们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皇帝宠爱有加。有人发现八府巡按是女扮男装,便将此事报奏朝廷。皇上不但不降罪,反而赞赏她是国家栋梁之才。皇上早就听说过榜眼探花路遇凤凰之事,便赐给他们“天赐佳偶、凤凰夫妻”八个大字,促成了他们的婚姻。凤凰夫妻当然不忘记凤凰之地那一幕。他们奉皇上旨意,衣锦还乡,将十余亩空旷地封为凤凰地,并修建凤凰寺,塑造两座金凤凰塑像玉立在寺庙门前两旁。为了保护这块风水宝地,当地村民不得在此凤凰地上修建房屋。此后,刘、佘两家几代人都在朝中做了大官。当地许多求学、求才、求官、求事、求运者,也都络绎不绝前来供奉朝拜,祈告凤凰神保佑。
20世纪早期,由于连年战乱和多年洪水灾害,凤凰寺庙设施不断毁灭。两座金凤凰塑像,也被两个汉奸偷送给了日本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当地政府在这块凤凰宝地上建起了学校,成为教书育人之地。进入21世纪的现在,凤凰寺庙和金凤凰早已不复存在,但凤凰寺庙的瓦砾还依稀可见。(资料来源:《陡沟镇的民间传说》)
四、兰州“吕祖庙”与佘家掌柜
今兰州市滨河中路南侧,有一个很有名的“白云观”,为古代兰州三观之一。它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由陕甘总督瑚松额捐俸修建。山门额雕“升云得路”,门楣悬邓宝珊所题“白云观”木匾。观内供奉有吕洞宾的塑像,有东西望河楼、戏楼以及前、中、后院等一组三进的建筑群,两侧为云水堂、钟鼓楼、道院等。后殿有花园、八仙阁潇洒轩、鹤鹿亭、来仙亭、聚仙亭、群仙楼等建筑,古香古色,道教风格浓郁。
民间传说,“白云观”,原称吕祖庙,这里最早是一位兰州佘姓大户人家的祠堂。
自古以来,黄河流过兰州,在兰州上游还波平浪静,到了兰州下游却是四季白浪涛涛。人们把这一段黄河波流,称作“白马浪”(今兰州市黄河铁桥往西约500米处),传说是纯阳吕祖(吕洞宾)“兴行妙道”,在这里“凌波显形”所致。白马浪附近世居一佘姓大户人家,但他们却从未见过吕祖显化于 “白马浪”。
后来,佘家有位掌柜总是日思夜想:“我佘家祖祖辈辈信奉道教,敬神行善,怎么就感动不了吕祖?”终于,有一天晚上佘家掌柜梦见一朵白云化作宝剑,对他发出声音,叫他明天正午在自家大门口与吕祖会面。梦醒后,他非常高兴。第二天清早,他就叫人把大门里外打扫得千干净净,自己则亲自摆好香案,恭候吕祖驾临。可是,正午快过了,还未见有异人出现,只是来了几个衣着破烂、龌齪肮脏的乡下人,他们把随身带的东西乱扔在大门口,接着便跨进佘家大院东瞧西望,,一边逛一边吃东西,并把吃剩的东西随手丢在地上。最后又走出大院,围住香案前的佘掌柜,问长问短,问他家有几口人,家庭情况如何,有几辈烧香行善了,今天门口摆上香案是何意?等等。佘掌柜强忍住心头之火,劝说道:“我在等吕祖显灵,你们快走吧!”可这些人不但不走,还用脏手在香案上乱摸乱抓,讨要水喝。佘掌柜再也忍不住了,发起火来:“你们口渴就到黄河里去喝,别在这里碍我的大事!”这一下,几位乡下人立即收拾丢在地上的东西朝黄河而去。佘掌柜他们走路如疾风一般,顷刻间便化成八仙模样凌波而行于黄河白马浪之上,瞬息之间无影无踪。佘掌柜惊呆了。待他回过神来,只见香案前的地上,显现出一行字来:“佘家守压心头火,翌年今日再会我”。佘掌柜这才知道是吕祖等八仙显灵,内心悲喜交集。此后一年,佘掌柜天天默默念祷:“守压心头火,但等洞宾爷来度我。”
待到吕祖约定二次会面的日子一到,佘掌柜又把庄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在神堂布置好香烛供果,还在大门口路边摆上长桌、板凳、茶水,供过路人休息、饮用,自己则一清早就坐在在门口,注视着过路的每一个行人。过路人,有问路的,有找人的,有要水喝的,佘掌柜一一热情接待,惟恐不识神仙真面目再错过机会。正午时刻,一位文人秀士打扮的人走了过来,问茶水是否卖? 佘掌柜说:“不用买,你想喝就喝吧!”秀士端起一杯茶,顺手将衣袖一甩,茶杯里便多了一只蜘蛛。秀士要佘掌柜把蜘蛛喝下去,佘掌柜摇摇头表示不敢喝。“你不喝,我可喝了!”秀士说着,两口便将茶水连同蜘蛛喝了下去,接着说了一句 “两口一杯茶,今会!今会”,随后扬长而去,走入了黄河白马浪。佘掌柜见状,才意识到“两口为吕”,连忙倒身跪拜磕头不已。
吕祖两度显化,使佘掌柜非常感动。他召集家族长者商议为吕祖建造一座庙宇。佘氏家族决定就把自己的祠堂改建成“吕祖庙”。在准备材料时,一直找不到一根合适的大梁。佘掌柜和工匠们正围着一堆粗圆木为选大梁焦虑时,过来一位古稀老者说:“这个好办!”他用手中的拐杖在一根粗圆木上捣了几捣。这时,附近突然传来“咚”的一声响。大家扭头去看,没有发现什么,再回头过来,老者却不见了。大家非常吃惊,佘掌柜顿时觉醒,知道这是吕祖又来点化。立刻叫木匠把老者用拐杖捣过的圆木作大梁使用。很快,吕祖庙就落成了。
清代陈镛《白云观碑记》记载:嘉庆以来,吕祖经常“凌波徐行”于白马浪上,“万目共瞩”。因此,佘家修建“吕祖庙”,最迟应在清嘉庆年间。清道光年间是在原址重建,并命名为“白云观”。白云观在白马浪南岸,与北岸古丝绸之路上的“金城关”遗址遥相对峙。1992年,兰州市举办丝绸之路节时,在河流中间人工造起一块巨石,上面写着“白马浪”三个银色大字。如今,游人们站在白云观前,观赏黄河白浪起浮,谈论佘家人被吕洞宾仙人普度点化事迹的传说,自然是津津有味。(资料来源:搜房网等)
五、佘大人活吞“ 鬼”
清代光绪年间以来,江苏赣榆一带一直流传着“佘大人活吞‘温鬼’”的故事。
佘大人,姓佘名培轩。他是清代同光年间江苏赣榆县(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南海州) 青口镇人。光绪年间,他考中进士,被朝廷派到山西某县任县令。到任没几天,就有农夫张阿大击鼓告状。佘大人升堂问:“你为何告状,状告何人?”
张阿大说:“邻居李顺毛欺人太甚!今天早晨把一只‘温鬼’扔进我的院子里。”说着,他把带来的证据——用麻绳拴着的一只螃蟹提给佘大人看。
原来,山西某县有一种习俗,视螃蟹为“温鬼”,“温鬼”爬进谁家,谁家就会不吉利、晦气。然而,中华大地,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黄海之滨的赣榆人,却特别喜爱吃螃蟹。那里,人人自小就会吟唱“豇豆螃下西北,一路走一路客”的童谣。他们吃螃蟹,花样很多,有清蒸蟹、油炸蟹、面拖蟹、糖醋蟹、腌蟹、醉蟹等等。
来自赣榆的佘大人一见螃蟹,就吊起馋瘾。他当机立断,决定生吃螃蟹:“传我的厨师,快把佐料送来,本大人要当堂活吞这只‘温鬼’,让张李两家一了百了,重归于好。”
当厨师送来酱油、香醋、姜米时,佘大人已把“温鬼”擒拿在手,瞅准机会,嘎巴一下就把张牙舞爪的“温鬼”掰成两半,蘸着佐料,津津有味地大咬大嚼起来。
张阿大见了,不再提告状之事。(佘国纲编辑 资料来源:国家档案馆等)
六、大通龙井传说
大通龙井有两个,一个位于九华山头天门—大通大士阁观音殿后面,一个是佘家大院的龙泉井。关于龙井,有一个传说。
相传,唐代的新罗国(今韩国)王族近亲金乔觉王子—地藏王菩萨的应身,削发为僧,曾航海入大唐求法,历尽艰辛,在浙江台州登陆,辗转到江南池州等地,途径大通神椅山(又名长龙山)西边小憩。时王子饥渴思水,龙王菩萨获悉知立即护驾:倏忽之间,江中卧波翻腾,一条青龙腾空而起,口中喷射出一股巨大水柱至王子面前,王子掬水饮后,喷泉消失,山前留下一个水坑,山上现两只泉眼,人称龙泉。
这两只泉眼,一只位于九华山头天门—现大通大士阁观音殿后面,被称为“龙井”。 另一只位于长龙山的脚下。清朝嘉庆丁丑年(公元1817年),当时大通镇上的大户人家佘以雨出资挖筑成井,井深三丈有余。因为人们又称那泉眼为龙泉,所以主人就把这口井取名为龙泉井。(资料来源:新浪博客等)
七、大通佘翁
还金救子安徽铜陵有个大通镇,镇前有条大河。这里商贾云集,来来往往的人很多。住在这个镇子里的人,大多姓佘。
清朝的时候,大通镇有个姓佘的老者,人称佘翁。他在河边搭了个布棚做的凉亭,摆上桌凳,让来往的客人喝茶歇凉。
有一天傍晚,客人走了后,佘翁在坐凳上发现一个布袋。他捡起来打开一看,里面有足足300两银子。他想:“这一定是喝茶的客人遗失的!”于是把它暂时藏起来,不急于收摊回家,专门等待失主回来找。
不一会,果然有个人慌慌张张来到茶亭,东寻西觅。
“你有什么事吗?”佘翁问,“是不是丢了什么东西?”
“对,对!”那人连连说,“刚才我在这里喝茶,走的时候忘记拿走放在坐凳上的布袋,那里面可有银子300两啊!不知你老人家是否看到过?
“不错!刚才我的确捡到一个布袋,里面有银子。”佘翁见他说的与自己拾得的情况相符,便拿出那个布袋,交给失主,说:“请你点点数,拿走吧!”
“你老真是德高望重!”失主非常感动,拿出袋中一半银两相谢。
佘翁不受。
“捡半,捡半!这是老规矩。”失主坚持要分半相酬。
佘翁坚决分文不受。失主只好再三感激拜谢,称叹而去。
失主来到河边,正要喊只小船,准备渡江,却突然刮起了大风。而此时从对岸过来一只小船却到了河中央,船上坐满了人,被大风吹得簸荡不已,眼看就要翻船。有个坐在船边上的年轻小伙子,大呼:“救命啊,救命!”
失主恻然心动,觉得自己300两银子能失而复得,而拾者却分文酬谢不收,岂不是天意要自己拿这理应“分半相酬”的银两,也做一件善事。于是他高举装银两的布袋,对着停在岸边的渔船,大声呼喊:“谁能救出江中小船上的人,我重金犒赏!”
岸边好几只渔船破浪冲向河中央,将遇难船上的人分别接到渔船上。所有的船都顺利地到达了岸边。失主不食言,将150两银子分给了救人的渔民。救人的和被救的对这位失主同声称谢。
“天快黑了。明天再过河吧。”那位喊“救命”的小伙子,家就在河边不远,他拉住失主的衣袖,硬要失主到他家里去,说:“我今天若没有你搭救,命就完了。你一定要上我家,让我全家拜谢你的救命之恩。”
失主再三推辞,最后不得已到了小伙子的家。小伙子让客人在堂屋稍等,自己进里屋告诉父亲自己遇险被救之事。小伙子的父亲60多岁了,仅有这么一个儿子。他急忙上厅堂去见救子恩人。
厅堂上,小伙子的父亲与小伙子的恩人一相见,两人都傻眼了:原来救命恩人就是丢失银袋的茶客,那被救小伙的父亲就是拾金不昧的佘翁。
佘翁“还金救子”,也许只是一种巧合;但“善有善报”,则是永恒的真理!( 资料来源:清.许奉恩《里乘.大通佘翁》)
八、铜陵神仙山的传说
今安徽铜陵佘家大院附近的村姚家滩,有两座相对独立、大小相仿,高约40米左右的小山,两山的底距约15米左右,顶距约150米左右。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神仙山。
相传,古时候安徽铜陵五松山一带为东海之滨,其佘家大院毗邻东海。因佘家大院的生姜远近闻名,它不仅仅是人间的贡品,还深得玉皇大帝的青睐。
由于东海上涨的潮水经常从宝山与丫枝山之间的缺口处,即佘门关(佘家大院北门唯一关道)涌入关内,给大院的生姜带来侵害。为此,玉皇大帝派谴一个名叫智慧的大仙(此仙从不穿鞋,故曰赤脚大仙),前去封堵佘门关缺口。
一日亥时,智慧大仙化作一位老翁,肩担箩筐,手执蒲扇,飘然而至。此时天色已暗,智慧不觉睡意正酣,心想:“离天明尚早,我何不睡上一会儿再堵关口不迟”。眼见关内座落几户人家,一棵大树底下有一老者正在纳凉,智慧上前借宿。老者说:“此处蚊虫太多,恐怕生人难以承受蚊虫叮咬之苦。”大仙道:“无妨、无妨”。只见大仙随手将蒲扇一挥,顿时成群的蚊虫化为乌有(直到今天,这里的人们仍感觉不到有蚊虫)。智慧倒身便睡,谁知这一睡便到了丑时。大仙心知,天将快亮,唯恐完不成任务,受玉帝责罚,慌忙跃身而起,三步并作两步跨到姚家滩的村口处,随起土两筐,急匆匆地向佘门关奔去。走了不到二十步,猛听见天鸡打鸣,心中一惊,身子一颤,箩筐顺势从扁担的两头滑落,此刻的扁担也被弹入江中。于是,万里长江中又添了一块绿洲—现在的扁担洲(枞阳县境内)。筐土落下的地方形成了两座小山,就是现在神仙山。而大仙取土处形成的一个大坑,也就是现在姚家滩村口处的清水塘(此塘有史以来未见干涸)。
时至今日,在两山之间人们还依晰可见智慧大仙的两只长约1.3米,宽约0.3米,前后步伐间隔约6米的脚印坑。
资料来源:铜陵民俗
九、大小佘太的传说
北宋年间,辽国进犯宋国,边关告急,此时,一门忠烈的杨家将男儿全已为国捐驱。朝延一时无良将可派。佘老太君擦干眼泪,求得皇上恩准,亲自挂帅,率领杨家女将直奔边关而来。
队伍到达阴山山脉的一座山口,遥望辽国兵营历历大目。佘太君下令就此安营扎寨, 筑土为城,准备与辽兵决一死战。杨家军安营扎寨完毕,佘老太君率领杨排风一行登山查看敌情,到达山顶后,将战马拴在一个大石柱上,然后驻足仔细观察了敌人的营寨。她发现敌营东西两侧有两条山沟可以伏兵。于是已妙计在胸率众返回营寨。
第二天,她令杨排风率五千兵马埋伏在右侧山沟,杨八妹九妹也率五千兵马埋伏在左侧山沟。自己带领其它儿媳及中军前去诱敌。
两阵对圆,一敌将执双锤出阵挑战,杨红玉当先出马,战不数合,诈败退阵。辽兵乘势掩杀过来,佘太君下令后队作前队,火速撤退。辽兵欺杨家将皆女流,毫无顾忌地追杀过来,佘太君待到辽兵已全部进入埋伏圈后,将令旗一招,只听两侧号炮齐鸣,喊声震天。杨排风及八妹、九妹两支生力军,如利剑直扑辽兵。佘太君也指挥队伍掉转马头,杀奔敌军中,敌人被突如其来的埋伏惊的魂飞魄散,杨家女将手舞大刀长矛,左劈又破,直杀得辽兵尸横遍野,鬼哭狼嚎,连夜逃回北国。杨家女将大获全胜,收兵回营。
后人为了纪念佘老太君的丰功伟绩,将所筑兵营称之为佘太城。佘太大捷后,为了肃清佘太城以东的残敌,佘太君又率部向佘太以东约九十里的地方,又筑一座军营,并将残敌全部趋逐出境。这座兵营为跟佘太城区分,称之为小佘太,原佘太城称之为大佘太。这便是大佘太和小佘太两个地名的由来。资料来源: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新闻网
十、云南佘家桥的传说
中华佘氏,源远流长。佘氏“血性”精神,“仁昭义立”,为历代人所颂扬。然而,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有的。云南有个关于“佘家桥”的传说,说的就是佘家也有不讲诚信的不屑之人。
与这个传说有关的“佘家桥”,在云南马龙县旧县镇,是一座石拱桥。现在,其引桥已毁,人车早已不在此桥过,桥上长满了苔藓和爬山虎。而在其上游的联拱钢筋混凝土桥,则人车互过,很是热闹。
相传,佘家桥是一座没有最后完工的桥,其镇水的龙口无珠,桥面和桥栏皆有缺失。为什么没有最后完工?传说是因为修此桥的佘家人有不践行承诺的行为所导致。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佘家是旧县镇的望族。其族长希望佘家人财两旺,永远富贵,请来风水大师看祖茔阴宅风水。风水大师说:“我如果看真了,你们佘家后代子孙定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神灵会怪罪于我,我将双目失明。你们佘家必须答应给我养老送终,我才给你们看。”
佘家族长一口答应给风水大师养老送终。风水大师于是便给佘家看好了祖茔阴宅。佘家因此而更加兴旺,当年就有一佘家书生高中翰林。佘翰林每天驾鹤入朝,神仙一般,好不得意。风水大师则因此两眼全瞎。然而佘家却不很好地践行自己的承诺。他们虽然收养了风水大师,但对其百般疟待,甚至将风水大师打入磨房,让他做驴拉磨。
后来,风水大师的一位云游弟子归来,得知师父遭难之事后,很是气愤。但他不露声色,百般游说佘家建一座桥。桥快建好时,他突然背着师父踩踏过桥,并对着乘着仙鹤而来的佘翰林轻轻念了几句咒语,然后大声道:“桥似弯弓蛇(佘)似箭,射死佘家翰林院。”一语中的,佘翰林座下的仙鹤一鸣冲天而上,佘翰林跌落云端,命丧黄泉。佘家从此败落了……
不管这个传说是否真有其事,将其记载下来,给我们佘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更好地继承发扬佘氏“血性”精神,不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资料来源:云电新闻网)
十一、佘母金氏独资捐身建金桥
相传,安徽东至张溪佘氏族人自鼻祖天奇公于元末明初迁来后,一直居住在张溪老街西的河边。村西一条泄洪壕沟由北向南流入张溪河,严重阻碍了交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很多不便。村人也曾在沟中,下桩架板勾通两岸。但一“遇风骤雨驰,山水暴涨”,桩板就被冲得无影无踪,木桥屡建屡毁,天堑难成通途,人们望沟兴叹。
有一天,三世祖伯祥公的遗孀金葵娘来到沟边,望着沟里翻滚的山水,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贯吃斋念佛,乐善好施的她,想着大沟给人们带来的诸多不便,心里难受极了。她决心在此建造一座永久性的石桥,彻底解决人们出行的后顾之优。
第二天,二十八岁的她,抛头露面,逐户请示族众,愿意“独捐资”,造石桥。得到族人的认可后,并不富有的她,从此“缩衣食,脱簪珥”,并将自己陪嫁时的金银首饰,私房钱全部拿出,准备作为建桥资金。
第二年,赶在汛期来临之前,金葵娘择日动工。工匠们挖去沟底淤泥,夯实桥底基础,将阴山的条石,徽州的坚砖,和着石灰糯米浆,砌筑桥墩。金氏一边照料家中两位老人,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一边联系工料,察看工程,颠着一双小脚四处奔波,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
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一座单拱石桥的雏形,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可当大桥快完工时,桥顶屡砌屡塌,封顶难以成功,人们不得其解。经一地理先生点拨,方知古人造桥,封顶时都须用一活
人灵魂健入,方可保桥身无虞,万年不朽。金葵娘听后不语。
回到家里,她左思右想,激烈的思想斗争折磨得她寝食难安。她终于下定决心,舍生取义,将好事做好。遂与工匠商定好石桥封顶日期,时辰,在家斋戒沐浴数日。届时头绾白纱巾,白鞋袜、白衣裙,一身素洁打扮,缓步来到桥边,魂魄立即被工匠健入桥内。这一年是明永乐十八年。
石拱桥的建成,不仅极大地方便了过往行人,还有效地扩展了佘氏村落。人们为了缅怀这位节义女子的功德,将石桥取名“金桥”,将镌刻桥名的青石碑镶嵌在桥拱上方,供人瞻仰。清代西彭(今重庆市西彭镇)文人柯翘,到过张溪,专门写了“金桥传”,说:“何立桥名金?以金氏之大有功德于桥名之,而非名桥之以多金而成之也。”人们还在桥顶安装了漂亮的红麻石护拦,以金桥为中心,建有三进的佘氏宗祠,百岁坊,水俯庙等古建筑,构成独特的人文景观,成为张溪古镇的品牌,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观景揽胜,吟诗作赋,歌颂金葵娘的功德:“石桥横搭碧波心,慈母遗留慧泽深。倒影银河非鹊驾,而今犹颂是桥金。”
佘村金葵娘的义举,还极大地鼓舞了附近六甲村吴姓人。他们在沟上游,离金桥一百米的地方,也建了一座双条石平板桥,并取名为“银桥”。两桥珠连璧合,交相辉映,这才有“下有金桥,上有银桥”之说。从此佘吴两姓,乃至整个张溪人,娶亲嫁女,均要过金桥,走银桥,图个吉利。
该桥于1992年建站造闸时被拆除。
十二、佘背锅告御状
清朝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由于清政府腐败,苛捐杂税繁多,人民负担过重,陕西威武堡(今横山县佘塔村)农民佘万荣等数十人联名上诉地方官吏增税,遭县衙严刑拷打。
许多人经不起严刑拷打而放弃告状,只有佘万荣一人坚持不懈。他历尽艰辛,最后赴北京,拦驾御轿,终于胜诉,旨意铸于铁碑。他将圣旨铁碑千里运回,官方终于纠正冤案,府县贪官被撤换。
佘万荣有点驼背,绰号“佘背锅”。这位农民领袖的事迹当时就被编成一台《佘背锅告御状》的戏,在民间广为流传。道光皇帝亲笔御题的一块铁碑,被立于响水自生桥头,不过,该碑于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毁。
注:子东宗亲能否拍张与“铁碑”(如遗扯、《佘背锅告御状》戏照等)有关的照片。
十三、贵州遵义佘氏祖坟的奇异响声
相传300多年前,佘氏先玉公保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榔(明永历帝),转战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地,在遵义被清军冲散(遵义府在明朝属四川)。先玉公遂在此解甲归田,购杨姓旧宅,隐居于白马山中,从事农耕。
经年后,先玉公得四子:嘉隆、嘉贵、首贵和富桢。子俱长成后的一日,他招四子于堂下说:“前置山前地得土地庙一座,欲改建为三王庙。破土时我见飞出两道金光,疑是金鱼祥瑞,向南飞走。我率人追约三四十里,见其跳入湘江之源,遍寻不见踪影。正觉烦劳,倦坐河畔,忽觉背倚大山,两臂有靠,前面山清水秀,极目通远。这正该是我天年居所。你们切记勿忘。”
嘉隆公率诸弟按先玉公诉说情形搜寻,在几十里处迁口河畔谭家沟野猫洞,发现一块坐南朝北的坡地极似。当时,谭、郑两姓已在半山处东西走向各造坟墓一座,碑墎石垒,蔚为壮观。两坟中间,留着一块空地。嘉隆公兄弟便把这块空地买了下来。
先玉公仙游后,嘉隆等后人就在空地造一座土坟,让先玉公安息。嘉隆遵公意(要择地,但葬要从简):坟墓不立碑,不包石,后事不张扬,简简单单办后事,萋萋戚戚永记心。
过了几年,当地便有传说,说迁口河畔发生异事,东头崖下经常传出莺歌燕鸣,伴着锣鼓咚锵声,经久不绝。时间一长,人们还发现这种异事似有规律,记录着天气的变化:久晴必有响动,久雨亦有响动。有人说:东头崖下三座古墓摆在那里几百年,谭、郑两座坟墓经常被盗,而佘家祖墓却从未被盗。他们认为那个神密的响声是因佘家祖坟引起。其实,佘家祖坟从未被盗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佘家祖坟不过是一座土堡堡,很不打眼而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迁口河下段建一座拦河坝,水位提高,莺歌燕鸣和锣鼓咚锵声从此销声匿迹。有人推测:响声是河里的怪石被河风吹过而发生的,河水淹没了河石,所以响声消失了。但进入21世纪后,那个神密的声音又响起来了。有人说:这响声又起,昭示着佘家要发达了。但到底是什麽原因?现在还不得而知。(资料来源:遵义佘氏轶闻)
十四、佘家寨的故事
在安徽省泗县草沟镇境内的古唐河岸边,有个四周平坦,中间逐渐高出地方,名叫佘家台,也叫佘家寨。这里流传的佘家寨的故事告诉人们:宋代杨家将中的佘太君的父亲叫佘尚志,祖父叫佘先敬,唐朝末年曾定居河南归德府。
佘家寨开始名叫何唐寨,后又称为火塘寨。那还是在唐朝中期,最早居住在这个高台上的户主叫何信,是个大财主。他为保家产安全,在高台的周围设立鹿寨,因右边是唐河,所以人称何唐寨。何信在当地欺男霸女,无恶不作,还招募乡勇,拥兵自重。朝廷闻报,派兵镇压。何家满门被抄斩后,何唐寨亦被官兵烧为灰烬。百姓闻之见之,无不称快:“这下何唐寨成了火塘寨了!”自此,这个地方就又叫火塘寨了。
唐朝末年,有一对名叫佘先敬、刘美声的夫妇,带着一个七岁男孩佘尚志,逃荒到河南归德府境内。一家三口因给一大户人家帮工而在此安顿下来,并在这里结识了一个好友陈广义。陈有一女名叫陈燕燕,比佘尚志小两岁。12年后,两人成亲。成亲不久,佘尚志被征当兵,一去杳无音信。陈燕燕则因难产而亡,留下一女,取名佘赛花。佘先敬夫妇用羊奶喂养赛花。不料,赛花长到五岁那年,被人偷走,带到山西境内,又被一山寨王抢夺上山。赛花失踪之后,刘美声抑郁悲痛得病,不治身亡;佘先敬则在埋葬夫人后就变得疯疯癫癫,到处乱跑。陈广义在佘先敬出走一年多不归后,收拾行囊踏上了漫漫寻亲之路……
佘赛花在山上长到十二岁时,一日听到寨主醉酒后说:“再过几年,赛花就可以当我的压寨夫人啦!”她决定脱离虎口,一天夜里乘人不备逃下山,准备去寻找有点印象的爷爷奶奶。可她走了月余,也没走出山西地界。一天,她流浪在一座城市街头,巧遇在此驻兵的朝廷大将杨衮的夫人在侍女的陪同下上街买东西,被收为义女,并答应帮她寻找亲人。后来有一天,杨夫人带着赛花和侍女乘轿从东岳庙降香归来,路过大街时,见一群地痞在殴打一位老人,出面干涉,得知老人是千里寻亲家佘先敬的陈广义。佘赛花闻听这个老人是来寻找一个和自己一样姓佘的人,于是就问:“那个叫佘先敬的人,他的家里都有些什么人啊?”老人看着赛花,慢慢道出实情……。佘赛花一听是自己的外公到此,扑通一跪说:“外公在上,不孝外孙女佘赛花这厢有礼了!”老人一听大喜,忙扶起赛花激动地说:“啊哈,真是苍天有眼啊!”杨夫人忙将老人带到府中和杨衮相见,叙上亲戚,盛情款待。
杨衮的儿子杨继业与佘赛花频繁接触,暗恋着。杨衮认为,儿子和赛花虽是兄妹,但没有血缘关系,结为连理未尝不可。可杨夫人就是不同意。杨衮为了既不得罪夫人,又能成全儿女的婚事,就想了一个点子,上书向朝廷推荐儿子杨继业和义女佘赛花领兵去泗州镇守秦桥关火塘寨。圣上准奏。就在秦桥关火塘寨,杨继业和佘赛花结为连理,并相继生下七子。
杨继业父子因唐朝战事需要,曾一度离开火塘寨。后来,他们弃唐投宋,并为大宋镇守秦桥关。杨继业与佘赛花于是第二次来到火塘寨。北宋末年,蒙古人进攻边关,杨家将再度出征,离开火塘寨。得胜还朝后,佘太君为安度晚年,带着亡夫丧子的痛苦,第三次来到火塘寨。这时,有一道人对佘太君说:“火塘寨的名字不好,不吉利,得改名了!”于是,火塘寨就改成了佘家寨。北宋灭亡前夕,佘家从佘家寨迁走。元军放火焚烧佘家寨,佘家寨房舍寨栅荡然无存,仅剩高台一座,故名佘家台。直到现在,佘家台上暴露的文化层,到处都是散落的鹿角,兵器,陶器,瓷器,灰烬等。
现在,佘家台的周围没有一家佘姓人家,据说这可能是因为佘赛花是女性,既然嫁给杨家,那后代就必然都随杨姓。所以,现在只有杨家庄静静地坐落在佘家台的东侧,杨姓人家也在世代传说着这个发生在佘家台上的“佘太君三下火塘寨”的故事。(资料来源:《今日泗州》等)
十五、桃源佘氏三兄弟的传说
传说南宋时期,湖南桃源佘家坪有三兄弟,在当地很有名气。老大的儿子佘德宗当了县官,老二的儿子佘德明当了县衙门师爷,只有老三的儿子佘德惠虽然读了书,却在家种田。
有一天,兄弟三人,坐在一起议论如何光宗耀祖之事。
老大说:“我看我们佘家,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出几个人物。你看我家德宗,虽然只做一个县官,这方圆几十里谁不知道?我这个做父亲的,脸上也有光嘛!”
老二接着说:“大哥说的对!人争一口气,树争一层皮。我们家德明,只做个小小的师爷,乡里人见了谁不喊声老爷?前些天黄石吴家大地主,为打一场官司,求我家德明在县太爷面前说情。结果官司打赢了,一下子就送我家三阳港边的田土12亩。你们说,靠插田拌土置12亩田,那得多少年才置得起啊!”
老二说完,望着老三,那种得意的神情溢于言表。
老三望了望二位哥哥,慢吞吞地说:“我和二位兄长的想法有点不同。我觉得老老实实插田种地,这是根本。毒人的不吃,犯法的不做,知足常乐。种田人自是活神仙啊!”
老大、老二均不赞成老三的意见,三人不欢而散。
不久,元灭宋。佘德宗丢官回家,坐吃山空。老大一气之下,撒手西归。佘德明也丢职回家。黄石吴家地主告佘德明霸占他家田土,乘机夺回那12亩田地。一场官司打完,老二也一气之下与世长辞。老三一家,因老老实实种田,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家里一天天殷实起来,成为了佘家坪的大族。
后来,老三修了一座佘家祠堂,非常气派。佘德惠根据父亲的意愿,特地为自家祠堂撰了一副门联:
耕稼渔樵贻谋远
祗夔斋栗世泽长
意思是,靠耕田种地,打鱼砍柴为生,这样才能长远;勤勤恳恳办事,老老实实为人,家族就会兴旺长久。(来源于湖南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