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姓出自余姓,源于佘顽避讳改姓,始于佘昭元雁门赐氏。
佘氏族谱《江苏维扬东分佘氏族谱——佘氏姓原(清乾隆进士佘瀛撰)》记载:盖大禹之少子罕公赐履塗山,析塗为余,因而姓之,世次久远,递传缺略,至东晋太宁初讽公,字荩臣,历官殿前都尉,自负显名,奏事见上,明帝(东晋)忌之云:“余者我也,讽者讳也,有讥我之意,于理弗顺,不可以此字为姓,乃赐改为佘,即余字少异之。”都尉公(讽公)遵旨而更名为顽,此佘氏得姓之始也。顽公(佘顽)生子昭元公(佘昭元),以武功拜雁门将军,遂世居焉。
余氏族谱《余氏宗谱》记载:统总世表,第三世余讽,元帝(东晋)朝仕,东府参军,迁谏议大夫,太宁元年(公元323年癸未年)奉明帝(东晋)敕曰:“余氏训我,于理不顺。欲为朕之敌人?遂改余氏为佘氏。”
佘顽(约公元280年 - 未知),原名余讽,字荩臣,改名佘顽。东晋元帝时,先是到建康(今江苏南京)的东府(丞相兼领的治所)参军,迁谏议大夫。东晋明帝时,他任殿前都尉兼经筵讲官,名望很高,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奉晋明帝敕改余为佘。东晋都城在建康,他从遂安(今浙江杭州淳安)迁徙去了建康(今江苏南京),因此他不是迁徙去了雁门郡(今山西代县),也不是雁门都尉。佘顽生三个儿子,最开始迁徙去雁门的是他的次子佘昭元。
佘顽的祖辈在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避兵从下邳(今江苏淮安)南渡到丹阳(今江苏镇江),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又迁徙到了遂安(今浙江杭州淳安)萝蔓塘。
佘昭元(约公元304年 - 未知),原名余默,字德润,又字君章,号昭元,佘顽次子,生于西晋,东晋成帝咸和年间,昭元公征西,为护国大将军,征伐有功,晋成帝敕封他为镇海大将军,敕赐佘氏,镇守雁门,始居雁门郡(今山西代县),雁门敕封的“佘”字的写法就是入字头,代表佘氏出人头地,从此,佘氏裔衍天海。
「雁门郡」尧之故墟,晋国地也,即今之山西,在太原府东地三百五十里,代州是也,雁门关三十里许。
佘钦(未知~未知),字震谷【一说正国,待考】,唐代南昌(古称浮梁县,今江西景德镇)人。出生于马仁山(今安徽铜陵),幼时随其父佘廷玉公迁徙去江西景德镇,因其父任浮梁县(今江西景德镇)丞【县丞:官名,一县的二把手,是县令的副手之一,相当于县委副书记或副县长】,后考中进士去了洛阳(河南洛阳)以及长安(陕西西安),晚年居歙之休宁(歙县休宁,今安徽黄山休宁),据传葬于此地。他的后裔迁徙到南方各地。佘钦奉诏讲经于南昌阁,唐玄宗以阁名“南昌”御赐佘钦的家乡作为郡望。从此,浮梁县(今江西景德镇)也被叫做南昌。据考证,后世江西景德镇的陶瓷花瓶上面发现有使用佘钦等人的精美画像作为花瓶装饰。
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甲寅进士,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官拜集贤院大学士,擢吏部尚书,太学博士,谥号文正公。
【注: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五品以上为学士,六品以下为直学士】
初官为四门直讲。开元中(约718年)受秘书监马怀素之聘,任修书学士。在“丽正殿”勘校、整理图书。与韦述、毋煚、殷践猷等20余人分类整理。他与韦述、毋煚治总辑和史部图书,于开元九年(721年)十一月,修成《群书四部录》200卷,由元行冲奏上。该目为唐代最大的一部官修目录。因此佘钦被称为唐代目录学家。该目录早佚,据《旧唐书·经籍志》称,分类体系多根据《隋书·经籍志》。
佘钦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具体事迹记载的佘姓名人。
按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上记载:“唐开元有大学士佘钦,南昌人。”
按南朝宋·何承天《姓苑》(原本已失传)上记载:“佘姓起源于南昌。”
按清代陈廷炜《姓氏考略》引《姓苑》亦云:“佘,南昌郡人。今新安有之。”
按清乾隆进士佘瀛《江苏维扬东分佘氏宗谱》上撰序说:“(佘钦)唐赐进士,国子监博士,奉诏讲经,累官吏部尚书,南昌阁大学士,谥号文正。”
重要提示:以上资料由佘氏网通过精心考证整理,属于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佘氏网(www.css2005.com)
《中华佘氏大迁徙》编委会
2021.06.02
上一篇:已是最新文章
下一篇:桃源佘氏的由来